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王国维:独上高楼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5544557
  • 作      者:
    潘知常著
  • 出 版 社 :
    文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21世纪,世界文化正面临一个新的转折。为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必须大力推进多极制衡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必然成为世界新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以利于其现代发展并有益于世界;一方面又急需总结过去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经验和教训,对百年现代文化进行总结,以便为建构未来的世界新文化作出贡献。这一总结的核心无疑是百年古今中西文化的冲突激荡及其酿成的发展趋势。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的趋动下发展起来的。20世纪的一百年,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并在中外学术的冲突和融通中曲折地走向成熟和繁荣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中,比较文学先是作为学术研究的一种观念和方法,后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学术史上留下了自己深刻而独特的足迹。比较文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生、发展和繁荣,首先是基于中国文学研究观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这决定了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基本特点。学术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比较文学不是古已有之,也不是舶来之物,它是立足于本土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全球交往的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现象。
    百年中外文学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是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从历史上看来,各国发展比较文学最先完成的工作之一,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 百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但过去这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西方文化对中国学者和作家的影响,少有研究这种影响如何在中国文化自身传承之中发生和发展,更少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得到新的诠释而促成自身的现代化。本丛书从这一现实状况和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20世纪一百年来卓有成就的中国学术名家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独特的中国现代文化,进行全面的总体探讨和深入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继承传统文化,吸收西方文化以及多元文化交汇共存的规律,目的在于阐明新文化在中国生成的独特路径,通过实例对延续百年的中西、古今之争作出正确结论并预示今后的发展方向,以便中国文化真正能作为先进文化,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起到应有的作用。
    古今文化承接和中西文化沟通是二十世纪文化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学术界至今较多关于这方面的一般理论探讨,较少有将中西汇通和古今传承二者结合起来的、有分量的重点个案分析,本丛书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沟通中西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卓有贡献的中国学术名家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在古今中西文化交汇的坐标上,完整地阐述他们的生活、理想、事业、成就及其对中外学术发展的贡献。特别着重探讨20世纪一百年来他们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形成完全不同于过去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景观。着重个案研究,意在通过主要人物的生活、理想、事业、成就,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西方文化的吸收,突出他们对中外学术发展的独特贡献,阐明新文化在中国生成的独特路径,力图通过实例对延续百年的中西、古今之争作出正确结论并预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本丛书的作者都是国内跨文化研究和现代文学方面著述颇丰的一流专家学者,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研究功力,是继本世纪初沟通中西文化的钱钟书、季羡林等大家之后涌现出来的新一代领军人物。基本上作到了名家写名人,研究有深度,叙述到位,资料翔实,视角独特。
    总之,本丛书进行的这种研究不仅对中国极为重要,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和沟通也具有突出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本丛书志在这方面填补学术界的空白。
展开
作者简介
    潘知常,1956年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被特聘为副教授,1993年被特聘为教授。1992-1999年任南京大学企业形象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历任《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副主编,中国民盟中央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广播受众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美学学会副会长等。出版学术著作15部,编著5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1989年被评为河南省与郑州市的青年精英,并被授予光荣称号,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研究成果:专著《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传播批判理论》、《反美学》、《美学的边缘》、《诗与思的对话》、《生命美学论稿》、《众妙之门》等十五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20世纪中国美学的历程中,王国维的开拓之功何其巨大。他并非黄昏才起飞的猫头鹰,而是早在暗夜中就高高飞翔的夜莺——不无痛苦的夜莺。他对人性、审美的创造性理解,都是作为问题而存在的思想,都是伟大的提问、敏锐的预见,其中存在着思想的巨大张力与多元对话的恢弘空间。而他最大的成功,或许应该说,就在于早在20世纪之初,就以天才的敏锐洞察到美学转向的大潮,不仅直探美学的现代底蕴,并且敢于把他的独得之秘公布于世。这独得之秘,就是审美活动与个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因此,作为—种全新的美学,王国维的美学无疑是—种前所未有的在西方美学影响下产生的灵魂话语、精神话语和生命话语。《王国维:独上高楼》对王国维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存所奠定的灵魂向度、审美向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
展开
目录
序篇 文化神州丧一身
第一章 最后的挽歌
一 第三进向的阙如
二 心路历程
三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第二章 王国维的贡献
一 众里寻她千百度:从康德到叔本华
二 死生事大
三 吾侪所学无天意

第三章 王国维的末路
一 伤心最是近高楼:成也痛苦,败也痛苦
二 美学给予命书:解脱之事,终无可能
三 “彻底”与“透底”

第四章 评《红楼梦》
一 它给中国美学带来了颤栗
二 悲剧之悲剧
三 挣破庄周梦,再翅驾东风

第五章 “境界”说
一 最终之原因,则由于国民之无希望、无蕴藉
二 庶几水中之盐味,而非眼里之金屑
三 “道其面目”与“探其本”

第六章 王国维比我们多出什么
一 为审美而审美、为文学而文学
二 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
三 人间须信思量错

第七章 大事因缘
一 从王国维接着讲:心灵黑暗的在场者的声音
二 在客西马尼园的入口处
三 王国维之外的美学道路
结束语 爱的圣徒
参考文献
王国维年谱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