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菊隐(1898~1989)湖南长沙人。就读长沙明德中学。民国元年(1912年)一度担任长沙《女权日报》编辑,次年起为上海《时报》“余兴”栏撰稿,同时还为上海各大报撰写地方通讯。民国5年(1916年)一度任《湖南民报》编辑,撰写时事述评;不久辞职接办《湖南新报》,任总编辑。民国7年(1918年)参加《湖南日报》编辑工作。民国8年(1919年)以湖南报界联合会代表资格,参加湖南人民的驱张(敬尧)运动。民国9年(1920年)受聘上海《新闻报》驻湘特约通讯员,撰写长沙特约通讯。民国16年(1927年)任《武汉民报》代理总编辑兼上海《新闻报》驻汉口记者。民国17年(1928年)起,担任《新闻报》旅行记者、战地记者,驻汉口特派记者。民国23年(1934年)赴南京与许彦飞合办《华报》,同时为《新闻报》撰写专栏文章。民国25年(1936年)移居上海,参加《新闻报》编辑工作,还担任《晓报》主编和严独鹤主持的《新闻夜报》助编。民国30年(1941年)后退出《新闻报》,除为京、沪大报撰稿外,以主要精力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著有《菊隐丛谈》、《孤岛见闻》、《袁世凯演义》、《蒋百里先生传》、《筹安会六君子传》、《北泮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记者生活三十年》等。
展开
我虽未向《新闻报》要求提高待遇,可是《新闻报》当局对我不断加薪,半年之间,按月稿酬累增至一百元。后来我参考馆内工作时,有人告我,当时该报的馆内人员也要论资排辈,新进人员月薪不过五六十元,而我以新进的馆外人员,半年之间“连升三级”,不能不算是新闻界的一种“异数”。
……既然要长期写,我便加上一个《显微镜下的国际形势》的总题目,把原题改作第一篇分题,随即在《新闻报》上发表。这是我从新闻记者改作专栏记者的开始。
——陶菊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