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直面中国文化名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23020164
  • 作      者:
    高晓春编著
  • 出 版 社 :
    西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直面中国文化名流》所收录的,皆是记者高晓春采访中国文化名人的对话录。交谈者有白先勇、冯骥才、陈忠实、莫言、陆天明、余秋雨、余华……等等名流。这些会谈是朋友式的,如拉家常、话桑麻,读来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从中可以读到名人的生活点滴和心路历程,也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印记。
展开
精彩书摘
    1955年春天,我出生在高密东北乡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里。我出生的房子又矮又破,四处漏风,上面漏雨,墙壁被多年的炊烟熏得漆黑。根据村里古老的习俗,产妇分娩时,身下要垫上从大街上扫来的浮土,新生儿一出母腹,就落在这土上。没人对我解释过这习俗的意义。但我猜想到这是“万物土中生”这一古老信念的具体实践。我当然也是首先落在了那堆由父亲从大街上扫来的被千人万人踩踏过、混杂着牛羊粪便和野草种子的浮土上。这也许是我终于成了一个乡土作家而没有成为一个城市作家的根本原因吧。大人们都忙着干活儿,没人管我,我悄悄地长大了。我小时候能在一窝蚂蚁旁边蹲整整一天,看着那些小东西忙忙碌碌地进进出出,脑子里转动着许多稀奇古怪的念头……这一切,都如眼前的情景,历历在目。由于我相貌奇丑,喜欢尿床,嘴馋手懒,在家庭中是最不讨人喜欢的一员,再加上生活贫困、政治压迫使长辈们心情不好,所以我的童年是黑暗的,恐怖、饥饿伴随我成长。这样的童年也许是我成为作家的一个原因吧。
    记者:这样的童年,听起来总是让人不那么愉快的。我还知道:由于出身不好,你被剥夺了上农业中学的权利,你挨饿受冻,还掉进了茅坑里……那时候,你对故乡是什么样的感情?
    莫言:20多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一在消耗着我的生命。夏天我们在酷热中煎熬。冬天我们在寒风中颤栗。一切都看厌了,岁月在麻木中流逝着。那些低矮、破旧的草屋,那条干涸的河流,那些土木偶像般的乡亲……当时我曾幻想着,假如有一天,我能幸运地逃离这块土地,我决不会再回来。所以,当我爬上1976年2月16日装运新兵的卡车时,我连头也没回。
展开
目录

白先勇:中国文化就是我的家
冯骥才:评论家说我受的毒害”太深了
陈忠实:从生活体验到心灵体验
莫言:我把要讲的故事放在高梁地里
陆天明:我用文字反腐败
阿来:在思想的里边和外边
雷抒雁:精神,是一种有力量的存在
魏明伦:我不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熊召政:这十年我和张居正朝夕相处
余秋雨:我的不少书都是走出来的
毕飞宇:有理想就会有疼痛
宋健:坚守底线是每一个人应有的情怀
赵启正: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
吴健民:了解中国,你才能了解世界
郑欣淼:诚惶诚恐到故宫
王选:因为热爱,所以狂热地追求
汤沐海:我不想成为左右逢源的人
韩美林:匹夫是谁?就是每一个流着中国血的中国人
李书磊:人生,或许就是佛家所说的他乡
孔庆东:幽默是一种从容的态度
厉以宁:人生如诗,诗即人生
邓伟志:有什么眼光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袁熙坤:我给这个社会添彩不添乱
沈昌文:兼容并蓄,才是完满
刘永好:最想得到的是社会的认同
韩俊:我的价值体现在反映老百姓的要求
周海婴:我想要做的就是恢复鲁迅原来的真面貌
刘达临:性学家是爱河边冷静的观测者
潘建伟:向着诺贝尔的方面奔跑
王富洲:攀登是一种生活姿态
余华:生活的荒诞与真实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