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国文人书法性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43213222
  • 作      者:
    管继平著
  • 出 版 社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民国文人,丰富而多彩。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之……一个个都是风标独立、个性粲然之人物。本书从书法的角度切入,透过金钩铁划评析大师的性格与命运。尤其是一桩桩轶闻趣事,如秋色黄花一般清新艳丽,点缀着一个个远行的背影。
展开
作者简介
    管继平,笔名推仔、易安阁等,书法家中的作家,作家中的书法家。<br>    1962年2月生于上海 某石库门老弄堂。自幼爱好读书,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颇为倾心,擅书法篆刻。现为上海某报业集团 资深编辑,上海楹联学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随笔集《一窗明月半床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他们的道德文章、他们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们的轶事逸话,都成了后辈心口相传、书之不尽的永恒话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由孔孟算起,延绵两千年,可谓是生生不绝,但到了清末民初,有识之士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使中西两种文化在民国初期发生了极大的碰撞。不过,尽管五四期间的那一批文人高举“砸烂孔家店、提倡新文化”的旗帜,然而,他们其实个个都是传统文化的饱学之士。有着非常深厚的国学根底,却不愿做迂腐无用的书蠹虫,不甘于民族的落后,而想借以西方的先进文化,来冲击和唤醒当时那沉闷的中华民族。所以,才有那愤世嫉俗的振臂一呼。但如今,竟发展到抛弃了传统文化,出现了许多精通数门外文却不通中文的精英人才,实在是舍本逐末,也是我们文化上的一种悲哀。
展开
精彩书摘
   吴稚晖:清奇灵动,别有天趣<br>    国民党元老吴敬恒(字稚晖)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而且,还不应该忘记他也是一个书法家。他写的篆书非常有名,据说曾和谭延闯的真书、于右任的草书、胡汉民的隶书并称为民国时的“真草篆隶四大家”。<br>    当然,这一版本说法现在已没多少人知道了,更何况。吴稚晖的主要名气也远不在此。这位被胡适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的思想家之一”的特色人物,一生中有很多传奇故事。当年为了推翻清政府,他与蔡元培、章太炎等人组织爱国学社宣传革命,写起政论文章笔锋非常犀利。后参加同盟会,并追随孙中山先生。而当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要他出任教育总长,但吴稚晖回答说:“做官我是做不像的。”在总统府只住了四天就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了。<br>    吴稚晖学贯中西却又淡泊名利。他一生不做官,信仰无政府主义,甘做“大观园中的刘姥姥”。曹聚仁先生曾有文章说“他可以说是政治圈中的‘滑头码子’,当然是头等聪明人”。在南京时,吴稚晖是蒋介石官邸中的常客,进出不用通报。但蒋介石几次要他出来做官,他却说:“我是无政府主义者,脾气也不好,不敢当呀!”终其一生只当了个中央监察委员,而且是个从不办公事的委员。<br>    吴稚晖不但头等聪明,而且言行独特,幽默有趣。他出生在江苏武进县(今常州市),但幼年失母,六岁时便随外祖母到无锡生活。所以他到老也是一口无锡话,许多人把他当作无锡人,他总笑着说:“说我武进人可,无锡人也可,总之,是中国人也。”吴稚晖二十二岁(1887年)考中秀才,后进入江阴南菁书院读书。至1889年他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后三次参加会试皆未中进士,其间他从南菁书院转读苏州紫阳书院,还任教于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等。        <br>    走遍中国南北,后又留学日本,到过英、法、德诸国的吴稚晖,由于 深感中国文字方言的复杂难读和工业科技的落后,所以极力倡导为汉字注音及勤工俭学,这两项提倡在中国现代史上均有重要的意义,也证实了他 具有不同寻常的远见。后来他按《康熙字典》的字韵,首创了国音字典, 开了中国拼音字母之先河;为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他不断鼓动国人要“用脑力去帮助双手制造器械,发明科学,制作文明,提高智慧”。他说:“手拿钳子、榔头、螺丝钉,便可吃饭;只能教书,半饥半饱;光会写会算,饿杀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吴稚老也是一位主张把线装书丢进茅厕里的激进派,他号召国人不要只会空谈,而要学做科学家,不做吟弄风月的文学家。<br>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步入晚年的吴稚晖虽为国民党元老,但他生活却依然简朴,瓢饮箪食,安之若素。编辑著述之余,也挂单卖字,作为民国时的“四大书家”,平日索题求字者也络绎不绝,据说维持他自己所定的每日伙食标准“两粥一饭,小荤大素”,基本不成问题。如今在拍卖会上偶尔看到稚老的作品面市,其中大多都是那时候的书作。如图一幅书法:“敬事骥六马,安车游四方”,是吴稚晖八十四岁所书,这是我读到的吴氏书法中最知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作品的上款以行楷书题有一行小字:“戊子七月集岐阳石鼓字”。戊子年为1948年,岐阳属今陕西岐山,也就是唐代的凤翔府,当年发现石鼓之地。虽然提起石鼓文书法大概莫不以安吉吴昌硕最为著名,而且其书尤以线条生辣、气势磅礴独步天下。然而读了吴稚晖的石鼓文书法,似乎完全又感受到了另一种与缶老迥然不同的气息。稚老的石鼓文写得线条静穆,结体安然,好像没有那种跳跃性的躁动感,而且其落笔清新干净,线条在平直中略带一点弯曲,使其字又生动灵活起来,通篇观之,则别有天趣。若比之缶老书法中的霸悍强劲之势,吴稚晖这类文人书法,就显得有点内敛羞涩、不够专业的样子,然而正是由于书家的这种业余状态,反而使趣味从中生焉。<br>    吴稚晖能写篆书和楷书。他的楷书得力于《瘗鹤铭》,虽所见不多,但从他落款或题跋的小字中可窥见高古凝劲之一斑。我们所看到的吴稚晖书法还是以篆书最多,据说能写篆书又明医理的吴氏曾为老妻开药方也用小篆体书写,人家药房伙计不识,他竟怒日:“连这也不识,我若写石鼓文又将如何?”此当然是流传的笑话一则,但有“怪人”之称的吴稚晖确实有许多类似的趣话笑谭,限于篇幅,这里只好就此打住了。<br>    ……
展开
目录
自序<br>康有为:天地江河无不变<br>吴稚晖:清奇灵动,别有天趣<br>罗振玉:甲骨书法第一人<br>张元济:故向书林努力来<br>蔡元培:亦旧亦新,兼容并包<br>章太炎:其人在儒侠之间<br>梁启超:最可惜一片江山<br>杨度:屋小楼闲好著书<br>经亨颐:万古长松不改容<br>王国维:旧德醉心如美酒<br>于右任:小红低唱我吹箫<br>陈独秀:骤雨旋风声满堂<br>弘一法师:一轮圆月耀天心<br>章士钊:言论界里有孤桐<br>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br>叶恭绰:那知北海有传人<br>马一浮:隐逸的“泰斗”<br>沈尹默:书法由来见性真<br>周作人:前世出家今在家<br>黄侃:八部书外皆狗屁<br>柳亚子:诗人毕竟是英雄<br>钱玄同:尚不可以“俗媚”视之<br>陈寅恪:不采蘋花即自由<br>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br>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br>郭沫若:以手写口,龙蛇乱走<br>顾颉刚:根不能读尽天下书<br>梁漱溟:傲骨一身不随波<br>叶圣陶:有童心无稚笔<br>钱穆:大巧若拙大辩若讷<br>冯友兰:哲学家的韧性<br>茅盾:书贵瘦硬方通神<br>郁达夫:生怕情多累美人<br>徐志摩:毕生行径都是诗<br>丰子恺:日月楼中日月长<br>瞿秋白:枉抛心力作英雄<br>老舍:晚年逢盛世,笔扫旧风流<br>闻一多:千古文章未尽才<br>俞平伯:只因曾读数行书<br>梁实秋:赏心只须两三枝<br>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