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没有备选方案
主持人:初生牛犊不怕虎,把一家110年历史的公司变成一家4年的公司,尤其这个公司还是国有企业这样的一个背景。其实我们在中国很多国有企业,现在也正在转型当中。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从国有企业向新的企业的转型当中,你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
唐夏:我想我们所有公司都要把心态放在一个起点的位置。
主持人:真的吗?容易做到吗?
唐夏:并不容易,但是很实用。至少对于汤姆逊来说,我们成功地这样做了。
主持人:在这转型过程中有没有失败过?
唐夏:不,我有很多不满意,受挫折的时候,我并不认为是失败,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灰心过。可能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经常困扰我的事情就是,我看到同一家公司,不同部门的人从不互相说话,这确实让我很不开心,我成了跳板。我的工作并不是做跳板,而是其他的事情,肯定不是做跳板。如果我把时间花费在去问,你和x先生谈过吗?你和y先生谈过吗?我就会彻底搞砸了。
主持人:但是你怎样做,才能把他们放到一起?让他们真的愿意的去一起工作,而不是你想让他们在一起工作,他们才一起工作。
唐夏:不,就我来看有四件事情永远行不通,你必须尝试着营造我们共同取胜的环境,你必须试着让他们处在竞争当中,在此他们能够意识到,与同事沟通有很大收获。要让他们意识到和同事沟通,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所以你要做的就是要找到一个让信息迅速沟通的支点。通过很多方法,这很容易做到。而不用对着人们大喊大叫就可以做到。
主持人:失败过吗?
唐夏:从来没有,因为我很有冒险精神,而且很乐观,但是可能有的时候,花的时间可能比我预想的要长。
主持人:那么刚才你也提到,汤姆逊以前是一家以传统家电为主要产品的公司,占你85%的公司的业绩。现在呢,你们又提出要向媒体和娱乐行业的合作伙伴转型,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唐夏:让我们回到2000年,我们在创建这个目标的时候,我们意识到85%,大概50亿到40亿欧元,对于世界规模来说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需要找到合作伙伴,所以我们使这一产业国际化,我们感到我们自己,并不合适去经营这一产业。对我们来说,很明显的就是,当视觉元素,图象影像等等,越来越数字化,那么媒体行业就需要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技术服务、行业服务等等,都掌握了技术,这些领域是更适合于我们这样技术型的公司,而不是那些需要有雄厚的本土市场的公司。我们核心的思路是,不断地使公司有所创新,今天公司的销售额,还能够达到80亿美元,但是,我们已经完全改变了产品的结构。
主持人:那你等于在新的媒体这样一个产业链里,找出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刚才你讲了,你在寻求,媒体和娱乐行业的合作伙伴,在向这方面转型,现在让我们通过大屏幕来看一下,你们在这方面做得究竟怎么样。
展开
我们的嘉宾是有思想的,他可以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地表述思想;他也可以生动形象、激情洋溢地说出感受;他可以显得温文尔雅,也可以变得极富煽动性。嘉宾用什么方式表达思想,完全取决于作为导演如何为他设计环节、设计情境,关键在于节目设计什么样的语境让他去表现、去表演。
我们的观众是有思想的,他可以默默地听,也可以按捺不住地一吐为快。区别在于我们设计的话题展开方式让观众有怎样一种心情,我们的风暴是否有足够威力卷起他们说话的冲动。
我们的主持人是有思想的,他可以冷静地说,热情地说,幽默地说,或者他不说,但是他却有能力让全场每一个人都有欲望尽情地说,关键在于我们要做一档什么样的节目。
一切尽在追求,在孜孜不倦地制作财经电视谈话节目的时候,我们必须想清楚,我们在追求什么。
想清楚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曾经在《对话》栏目做导演的时候就经历过是做人物还是做事件的争论。当时的追求是用镜头讲述一个完美人生,讲述一段让我感动的经历。我带着感动制作了吴敬琏、梁定邦等人物对话系列,把《对话》做成了有众多观众参与的人物专访。应该说那是一段让人留恋的日子,那些片子也应该是一些优秀的片子。但是《头脑风暴》仅仅讲述一些感人的财富故事肯定无法实现风暴的威力。《谁最受尊敬》我们让企业家辩论;《让梦想继续》我们让全球最有影响力公司的CEO接受挑战,我们让杰姆·罗杰斯与郎咸平交手,让华普和比亚迪把自己的问题与困惑展示出来进行解剖;《头脑风暴》一直在寻找让风暴来得更猛烈的最佳方式。
张蔚用快乐制造风暴,袁岳用智慧催生风暴。对于谈话节目来说,主持人是灵魂,是核心竞争力。主持人用自己的阅历、用自己的风格塑造着节目的风格。审看他们的节目,是一种欣赏,欣赏自己的作品在台上自如表演。
我们把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媒体、学者,放在同一个情境之下,让他们面对共同问题,让他们思想碰撞,观点交锋;在主持人的掌控之下,《头脑风暴》希望呈现给观众的是思想的盛宴,是快乐的洗礼。
但是,这也许还不完全是我们想要的节目,我们的追求是否实现,是否圆满,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观众。
(作者系《头脑风暴》栏目制片人)
我们已处在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激烈竞合的时代。传媒竞争犹如一盘激战正酣的棋局,金戈铁马,愈演愈烈。在这盘棋中,作为一种更替周期越来越快的产品,一个单一的电视节目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一个具有强大品牌影响力的节目却往往能为整个频道,甚至整个电视台带来非同一般的意义。在种种“选秀”的娱乐旋风席卷全国的时候,我们欣慰地发现,另一种代表着高端、前沿和思想的节目类型的品牌也在悄然滋长。其中,第一财经《头脑风暴》的异军突起,已成为了一个醒目的符号。
至今在中国,在全国性的媒体中,无论电视还是广播,尚未出现一个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财经频道,尽管第一财经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同样,在中国媒体市场上也找不到一份像《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那样具有权威影响力的财经报纸,尽管《第一财经日报》的目标是中国首选财经日报。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一个面向整个投资市场、能够提供专业权威的信息咨询服务专业媒体的崛起已经成为必然。“第一财经”作为一个财经媒体品牌,正力争成为国内财经界的风向标。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迫切需要打造一批具有强势品牌的财经节目。然而窄众的传播性质使得财经节目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的一个课题:它必须追求与市场同步,同时它又必须保持作为财经媒体的主流品质,打造品牌对于财经媒体来说似乎尤显艰难。只有在具备了明确的节目定位和强烈的创新精神之后,一个窄众的财经节目方有可能让市场聆听到他发出的呐喊。
作为一档大型财经类谈话节目,《头脑风暴》已迎来了上百位充满智慧、洞见深刻、走在这个时代前列的座上宾。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的中外商界精英,他们用阅历和思想为一个个充满争论的议题注上了精彩的眉批。他们的智慧无疑是《头脑风暴》挖掘不尽的思想宝库,也正是凭借这个智者舞动的平台,《头脑风暴》方能在日益涌动的节目激变浪潮中维持自己冷静的思考,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更为可贵的是,这个节目始终秉持的交锋和争论。多元的观点、思想和价值的碰撞,使得一个谈话节目超越了单纯的言说价值。在更大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精神,一种存异和前瞻的精神象征。这是《头脑风暴》的价值,尽管这种貌似与娱乐精神悖离的探索,是一条荆棘载途的漫漫之旅。
本书的问世,是一次对《头脑风暴》中积存的思想价值的梳理和释放,同时也希望能对中国企业家群体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的征途,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副总裁、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