裔继续发展,为汉代黄姓的勃兴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648年在黄姓历史上是一个极非寻常的年代。那场亡国的悲剧,给黄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日之间,祖国家园成为满目疮痍的废墟,昔日的王公贵族沦为亡国之奴。黄国的子民们,大部分战死疆场,余下的也多沦为奴隶,变为楚国异族统治下的臣民。因此,楚人灭黄实为黄姓历史的里程碑。从此,黄姓由一个拥有千余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王族国姓,沦落为普通的姓氏,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据今人何光岳的研究,这些地名,均因黄姓遗民迁居于此而得名。(参见《东夷源流史,黄国的来源和迁徙》)其中有一支内迁至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汉时期著名的江陵黄氏;又有一支迁至江夏安陆一带(今湖北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后裔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另有大批黄国移民,被“浮诸江南,以实海滨”(《左传·宣公十二年》),迁徙到广大的江南地区,特别是湖湘地区。许多族谱因此有黄国后裔居江南黔中府(今湖南常德地区)的记载,而近年来在湖南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多枚战国先秦时期黄姓族人的印信,如《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玺集》中就收有“黄铸”、“黄惑”等印,这就更证实了族谱文献的记载。这些南下江南的黄国移民后裔,后来便形成了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的黄姓,如历史上著名的黄洞蛮。有的黄氏族谱记载说,还有一支黄国遗民,甚至远逃至新罗(今朝鲜),其后裔形成朝鲜民族中的黄姓,并说春申君便是这宗逃到新罗的黄氏后裔,至黄歇才返回楚国。
四川武隆谱、台湾谱和江西樟峰谱又都说黄峭山是信州迁邵武始祖黄志的第13代孙,但记载他是北宋前朝人,生于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卒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是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士,官任江夏太守,后升为刑部尚书,奎章阁学士。
还有一种说法把黄峭山当作唐末五代人,却又说他出生于江西盱江黄氏,是盱江迁闽部祖黄实的孙子,官至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
我们避开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异辞,根据黄峭山故地今邵武地方的族谱,再参证其他文献,便可以得到一个较清晰的峭山公形象。据文献记载,黄峭山历史上确有其人。据《黄清老墓志铭》,他名叫黄俏,是唐末五代人,他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的孙子。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朝末年,他带领家族跟随王潮,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始迁徙人闽,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又徙居邵武,落籍邵武平洒乡(今福建省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宇内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传说黄惟淡学问渊博,是当时闽省著名的硕学鸿儒。他娶妻曹氏,生了5个儿子。他重视子女的教育,传说他以《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传授诸子,5个儿子各教一经,因此时人称他为“黄五经”。黄惟淡的5个儿子,后来又分别散居闽省各地,成为各地黄氏始祖。其中,第3个儿子黄知良,分居邵武和坪乡(今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又成为邵武黄氏和坪分支的始祖。黄知良曾任信州贵溪县(今江西贵溪县)县令,生了5个儿子,其中,长子峭山,便是千古闻名的黄峭山公。
据禾坪大成谱和鹳薮谱,黄峭山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壬辰岁(公元872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戌时,卒于后周广顺三年癸丑岁(公元953年)十一月初十日,享年82岁。黄峭山生活的时期,正是唐末五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军阀割据混乱愈演愈烈、天灾人祸连绵不断的大动乱时代。传说黄峭山是一个勇猛仗义的儒生,当兵荒马乱之时,他召集族人同乡,组织起御寇自卫的乡勇民兵队伍,保卫了宗族和乡里的安全,从此闻名当地。唐末陇西郡王李克用听说了黄峭山的事,很赏识他的干将之才,便招募他人伍,当了一名小小的千夫长。后黄峭山因累建军功,被唐王朝封为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千户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朝。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黄峭山对连年的战乱感到厌倦失望,不愿再卷入李、朱之争,因此便在五代初年解甲归里、告老还乡。黄峭山回到邵武和平乡后,息武兴文,创办和平书院,教育族中子弟,劝导里中盾人,直至逝世。黄峭山公在兴办和平书院时,写了著名的咏景诗。这四首小诗,千余年来,一直在黄姓族人中广为流传,至今许多黄氏子孙都能熟诵。兹录该诗如下,以供黄姓族人传诵,以一睹先人翰墨文采。
春
花落断桥流水,莺啼深院轻烟,
雨歇桃源浪暖,澄潭未许龙眼。
夏
赤日远衔葵影,薰风浓带荷香。
案上书添碧色,芭蕉绿映南窗。
秋
阶下黄葩晓露,庭前丹桂秋风,
木忍抛书歆枕,冰轮驭正舟车。
冬
烟淡淡速古树,月明明浸梅花,
昨夜阶前积雪,余晖白映窗纱。
善化经铿一地,今为湖南长沙县金坑桥,明清之世,在湖湘地区的众多黄姓支系中,善化经铿黄氏以其人材兴旺,仕宦辈出而成为名符其实的湘中望族
据《黄姓支系考》和《经铿黄氏家谱》记载,善化经铿黄氏,隶属于著名的金华五大族之一分宁双井黄氏一派,是北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一支后裔。
经铿黄氏的开派始祖名叫黄国璋,原籍江西泰和,世为泰和县鹅颈大邱黄氏,又为黄庭坚的裔孙。但关于黄国璋先世的传承,事迹及何时从分宁双井徙居到泰和县的,族谱不载,今天已不得而知,我们这里也只好暂付阙如。据谱载,黄国璋,字髦士,家史称为“髦士府君”。在“江西填湖广”的浪潮中,黄国璋也于明朝洪武初年(1368—1376年)离开老家江西泰和县鹅颈大邱乡,携同妻儿子女西徙湖湘,卜居省城长沙市对河滞弯市(今长沙市溁湾镇),隶籍善化,后裔遂发展成为善化黄氏,后自称经铿黄氏,以别其他异支同姓。
黄国璋的子孙,颇有功名成就。他也父以子贵,被诰赠为文林郎、监察御史。谱称,黄国璋生一子黄兴辅,字纯仁,号岳山。幼随父徙居长沙,喜读书,后以文章学术闻名。明太祖朱元璋闻名后曾便殿召见。史载朱元璋颇赏识他的才能,便任命他为陕西道监察御史,封为奉政大夫、修政庶尹。一时之间,黄氏家族声名大振,荣耀湖湘。事详《湖广通志》、《长沙府志》、《善化县志》。
黄兴辅生有三个儿子:以敬、以诚、以忠。此后,又分为三支。其中,幼子黄以忠又徙居浏阳东乡九都乌鸦塅,其子黄德一又徙湘阴,成为湘阴黄氏始祖。据《湘阴黄氏族谱》,黄以忠的后裔,到同治年间已传至第20代。长子黄以敬,以父荫人仕,后因在建文帝与永乐帝的皇室争斗中支持建文帝,永乐初被贬职,谪戌宁夏。大概黄以敬在宁夏将功补过,后来又升为百户,并定居宁夏,他的子孙,便世代留居宁夏。这样,在善化溁湾市黄氏第三代兄弟三房中,独次子黄以诚一支仍隶籍湘中善化,后裔极旺。
黄以诚,字立葊,有文才,尤精于医理,是当地一个儒士兼医生。他生二子:镛、镇。其中,次子黄镇不传;长子黄镛,是个岁贡生。黄镛只生独子,名叫黄秦,字景亨,由岁贡生官至福建都指挥使司都事。
谱称善化溁湾黄氏“四世五世,两叶孤传,六世而浸昌,七世而大衍,明之季遂有九大房之称”。其实,不独人丁的发展如此,黄氏家势功名的发展也是如此。自第二世黄兴辅大显于时,此后即衰微不振,直到第六世又忽然大昌起来。
奉议州向武州土司黄氏宗族
奉议州土知州黄氏。奉议州土司和向武州土司同属一个家族,他们是明清时期又一著名的壮族黄氏土司宗族。明清时的奉议州民国时改为奉议县,即今天的广西田阳县。奉议州土司黄氏家族兴起于明初,明以前祖先世系已不可考。我们只知道这个家族的祖先在明代以前便是当地世袭土官。他们的可知始祖黄志威,原是元朝田州路(今广西田阳县)军民总管。明朝革元后,黄志威即于洪武初率部归附,并派他的次子黄世铁赴京向朝廷贡献方物。朝廷对黄志威归附之功大加赞赏,于是批准他的长子黄世武任都康州(今广西天等县西北都康)知州,次子黄世铁任向武州知州、三子黄世或任富芳县知县。洪武三年,黄志威亲自朝贡京师,还住向武州,洪武五年(1327年),明朝大军至南宁,黄志威统领士兵接济军饷。第二年,他又为明王朝招抚奉议等土州170处,使之都来款附。朱元璋嘉奖其功,于江武七年(1374年)任命黄志威为奉议州知州兼守御事,直隶广西行省,又命以安州、侯州、杨县属之。黄志威去世后,由孙黄嗣隆(黄世铁之子)袭职。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奉议州知州黄嗣隆向朝廷贡马及文物,朱元璋赐给他钞锭。洪武二十八年,向武州知州黄世铁反明叛乱,子黄嗣隆也率奉议州参与,不久,被官军镇压,黄嗣隆被杀。明王朝平定奉议州后,废州为奉议等卫千户,以官兵镇守,不久又恢复置州。先以黄志威孙黄嗣弥(黄世或嫡子)袭任奉议州知州,但黄嗣弥一家旋被田州府土司所杀,因此永乐四年(1406年),明王朝便又以黄嗣弥弟黄嗣昌袭职。黄嗣昌卒,由庶长子黄宗荫袭任奉议州知州,兼管向武州事,黄宗荫卒,由子黄文显于景泰四年(1453年)嗣位。此后黄氏土司承袭世系史书不详。《明史·广西土司列传·奉议州》记载,到嘉靖四年(1525年),奉议州土司黄氏参加州田岑氏土司叛乱,被镇压,许其改过自新。,立功赎罪。不久,土知州死,黄氏绝嗣,于是朝廷不设知州,改由流官州判,隶属思恩府。
……
展开
本书是一部插图本通史性著作,收录了大量精美插图,涉及该姓祖先、人物、郡望、文物、文献、名胜、遗迹等相关内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个别插图与正文文字并非一一对应,故名为“插图本”,不叫“图说”。请读者察之。
本书主体部分之文字由徐玉清完成,插图及图注、文献、人物谱三部分内容由华言实增补。著者和华言实将各自承担相关部分之文责。文献部分主要取材于中华书局之《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之《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人物谱部分主要取材于上海辞书出版社之《中国人名大辞典》,书中所采用的地图均来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著作,在此一并致谢。
该书之编撰有相当难度,错讹和不当之处肯定会存在,资料方面的不齐备更是在所难免。希望有兴趣的读者朋友能提供相关资料,以利于下一步修订再版。
丛书已出版的第一辑13种,、得到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回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使我们对计划中的“百卷本”的最后圆成,更加充满信心。欢迎有志于姓氏文化研究的作者惠赐大作,共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