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陵与全国抗敌文协
王平陵,本名仰嵩,江苏溧阳人,清光绪四年四月一日出生。父洪钧,清末秀才,家富有,使王有极好的读书条件,经私塾后考入省立师范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时名列榜首。在校时常向上海各报投稿,多有发表。其师李叔同(即弘一法师)出家时,曾将其所藏文艺书籍和相册全部赠送给他,他的第一部小说《雷峰塔下》于1920年在上海的《时事新报》上发表,独幕剧《回国之后》刊于上海的《妇女杂志》,使其在中国文坛上初露头角。
他既在溧阳美术学校、同济中学和南京美专任教席,又在震旦大学南京分校学法文,还给《东方杂志》等刊物撰稿。1924年应《时事新报》之邀主编《学灯》副刊。由于他出身富裕家庭,反对普罗文学,攻讦“左联”,遭到鲁迅的还击。后至暨南大学任教授,便与被鲁迅讥为“第三种人”的施蛰存、黄震遐提出“民族文学”,以此与左联作家展开笔战。由于国民党的支持,王成为右派作家的一面旗帜,被国民党文运头子张道藩拉入“中国文艺社”。从此,他便成为国民党的御用文人。
不久,由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先后两次请他担任《大道》、《青白》的文艺副刊主编。上世纪30年代,平(北京)、津、京(南京)、沪和武汉等大城市新文艺逐步繁荣,同时各派别的笔战也非常激烈,尤以京(南京)、沪为其主战场。其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当属鲁迅先生领导的“左联”;国民党凭着其统治特权气势汹汹却人才匮乏,不过几个党棍摇旗呐喊而已,如今得王平陵加盟,他们如获至宝。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