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姓氏通史:插图本.第二辑,谢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6015668
  • 作      者:
    王大良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编辑推荐
    通史体裁 别具一格
    一部搜罗宏富,研究周密,纵贯古今中华姓氏文明巨著。
    四大板块 全面涵盖
    一部涵盖诸多学科,文献资料丰富的通史性著作。姓氏源流,姓氏文化、姓氏文献,姓氏名人四大板块,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姓氏文明。
    全新视野 历史散文
    一部视野广阔,既富哲理,又具散文笔调的文化史书。言简意赅,明晓流畅,严肃史书成功地走向大众视野。
    插图丰富 图文并茂
    一部拥有大量珍贵图片的姓氏图典。插图涉及祖先、人物、郡望、文献、山川、名彡、古迹等内容。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华姓错通史·谢姓(插图本)》旨在整理中华姓氏文明,疏通各姓氏之来龙去脉,为广大读者和姓氏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套史料考订详实、文献资料丰富的通史。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整理,有昨于民簇团结、民族精神的凝聚以及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
    《中华姓错通史·谢姓》是一部插图本世纪通史性著作,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姓氏插典,涉及了该姓祖先、人物、郡望、文献、山川、名胜、古迹等相关内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个别插图与正文文学并非一一对应,故名为“插图本”,不叫“图说”,请读者察之。
展开
精彩书评
    该书旨在整理中华姓氏文明,疏通各姓氏之来龙去脉,为广大读者和姓氏文化研究者提供一套史料考订详实、文献资料丰富的通史。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整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精神的凝聚以及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
    本书是一部插图本通史性著作,收录了大量精美插图,涉及该姓祖先、人物、郡望、文物、文献、名胜、遗迹等相关内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个别插图与正文文字并非一一对应,故名为“插图本”,不叫“图说”。请读者察之。
    本书主体部分之文字由徐玉清完成,插图及图注、文献、人物谱三部分内容由华言实增补。著者和华言实将各自承担相关部分之文责。文献部分主要取材于中华书局之《中国家谱综合目录》  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之《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人物谱部分主要取材于上海辞书出版社之《中国人名大辞典》,书中所采用的地图均来自中国地图出版社《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著作,在此一并致谢。
    该书之编撰有相当难度,错讹和不当之处肯定会存在,资料方面的不齐备更是在所难免。希望有兴趣的读者朋友能提供相关资料,以利于下一步修订再版。
    丛书已出版的第一辑13种,、得到了海内外广大读者的热烈回应,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使我们对计划中的“百卷本”的最后圆成,更加充满信心。欢迎有志于姓氏文化研究的作者惠赐大作,共襄盛举。
    联系地址:北京西城区德外五路通街19号院2号楼东方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电话:010-82033007  传真:82033008  邮编:100011
    编  者
    2002年2月
展开
精彩书摘
    谢邑在唐河说
    由于中国谢邑所在地望对谢姓人来说事关重大,加以各说主张者各执一词,我们有必要对其作更多的考察,以便能够早日得知其真相。在诸说之中,唐河说主张者除有以上所举论据外,还从史书的其他记载以及文物考古等方面进行论证,认为只有这里才是中国谢邑所在。比如,他们认为,从史书记载上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明代杨应奎《南阳府志》、清代黄文莲《唐县志》等都明确记载申国谢邑在唐河一带,其中前引《水经·泚水注》最具权威性。该记载所谓“谢水……出谢城北,其源微小,至城渐大”,实际上是说谢邑(城)在谢水下游靠近比水(即今唐河南段)处。同时,该记载又在以谢水之前依次及溲水和比水支流澧水(今三家河),接着又称“比水又西南流,经新都县故城西”,实际上也是在说谢邑的方位在澧水以南和新都城(今河南新野县东南隅)以北的比水附近,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都与当年申伯所建的申国方位相符。至于其具体位置是在比水的东岸还是西岸,书中尽管没有十分明确,但在前引杨应奎所修的《南阳府志》里则给出了明确答案,确切指出在唐县(今唐河县南)。另外,在清代主持编
    修《唐县志》的黄文莲也在《谢城怀古》一诗中论及此事说:“跋马湖阳镇,言寻古谢城。林空樵径人,沙软女墙倾。峻长天边影,流泉涧底声,黍苗犹郁勃,疆土任纵横。”诗中所说的谢城即申国谢邑,其方位在湖阳镇西二三十里的唐河(古比水)东岸处,亦即今天的苍台乡谢家庄一带。对此,《明嘉靖南阳府志标注》曾称“苍台在唐河左岸,为新野、唐县及湖北枣阳交界,清移县丞驻此。光绪时县丞郦嘉谷曾得汉砖多方”,可见当地既有文物出土又是县丞治所,的确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人口聚居之地,也是申国谢邑确切位置之所在。
    
    (一)河南省
    河南省作为谢姓的发祥地及早期居住地,在谢姓中的重要地位早已为人所知。但该省的早期居民大多外迁或影响在外,留下的大多数接连的战乱中死亡殆尽,因而在当代的河南省谢姓居民中,大多认定是在明代时由山西洪洞等地回迁而来的,井非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当地。比如,居住在今南阳市宛城区东西谢营一带的谢姓人,便是清代洪洞县移民的后裔。相传明末李白成军几乎把当地居民全部杀光,因此他们才在入清以后有奉命入迁之举。他们最初居住的地方叫做谢营,后在雍正年间一分为二,并因有东西之分而称东西谢营,其中西谢营便是他们的原居地谢营。当地的谢姓人口如今已达数千,尊谢义为始祖,并说他有子十人,除一人疯癫无后外都有后代传世。其中五人的后代现居西谢营,二人的后代居东谢营,一人迁居鲁山县桐河嘴谢营,一人迁谢庵。后来,在西谢营居住者又有人迁唐河谢岗、谢庄、谢冲、双桥等地,居鲁山者迁唐河营苍台谢家庄(旧称老鸹窝谢庄),居谢庵者迁瓦店等地。自民国以来,由此外迁者多有回村祭祖、修谱之举。他们分布在当地及附近的各自然村中,以及新野、唐河、鲁山、方城、湖北枣阳、襄樊等地,是一支有影响的谢姓支派。
    与南阳谢姓不同,居住在今太康一带的谢姓人是在元代由江南问迁而来的。他们尊奉元处士谢成为始祖,而谢成也被认为是魏典农中郎将谢缵的三十四世孙。谢成之后,这支谢姓人又分居于县中的柏岗、谢家堂、潮庄、槐邱寺、谢坡等地。如今人口约有四万之多。其中居谢家堂者是谢成次子谢叔宗的后代,是在谢叔宗孙谢斌、谢志时因避水患而迁居的;居槐丘寺者是谢成第三子谢季宗的后代,是在谢季宗之子谢敏、谢忠时迁居的;谢成长子谢伯宗仍留居柏岗一带。为了记述各支派的发展繁衍过程,该支谢姓人从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开始编修家谱,后又在清朝康熙十二年(1674年)、咸丰元年(1851年)两次重修,至1883和1985年再次续修,成为其一家之史的可靠蓝本。
    今天居住在河南的谢姓人,可知者还有一支是从其他姓氏改姓而来的,居住在河南东部的永城市一带。据有关家谱记载,该支谢姓人最初与崔、张、陈三姓同宗,属于四兄弟,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随父由山西洪洞迁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见当地地广人稀,便让四兄弟各姓一姓,各属一村。其最初一、二代尚归葬沙士刘集公共墓地,其后便各营所葬,其中谢氏墓地在张氏村右。至民国时,该支谢姓人还与其他三姓人联合修谱,并述其渊源为“两本洪洞绵世泽,东迁永邑振家声”。在修谱时,其世代已传至二十一世,至今仍在当地发展繁衍。
    以上仅就所知,将谢姓在河南的分布情况略举数例,以见其当代分布之一斑。除此而外,河南尚有不少对整个谢姓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地区,或是说是谢姓人的几个圣地。其中如南阳是谢姓人的姓氏发祥之地,太康是谢姓望族陈郡谢氏的祖居之地,而固始即许多生活在东南地区的谢姓人所神往的移民之地。在上述三地之间,一些家谱还称陈郡谢氏出自南阳,是东汉名儒、南阳章陵人谢该的后代,而固始谢氏则出自太康,其间存在着难以割裂的渊源关系。
    
    从宋末到陈,谢氏族人为拯救家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从宋末到陈,谢氏的八世至十四世共29人走上仕途。他们中最高官一品1人,最低官八品1人,任上品官11人,占全部仕宦人数的39%。
    谢氏在这一时期担任的上品官,计有侍中、散骑、中书监令和东宫官属。侍中和散骑的地位在宋代以后继续下降,梁武帝时曾有意提高两种官职的地位,但“终非华胄所悦”,结果毫无起色。朝廷这时的决策中心是位卑权重的中书舍人,谢家人出于身份地位的考虑,没有一人担任过这种官职。
    东宫官屑是世族子弟最喜欢担任的清显官职,谢家人这一时期任这类官职的人明显增多。如在东晋时仅1人,占总数的6%;晋宋时5人,占17%;这时则有21人,占41%,增多的趋势很明显。
    如果再进一步研究谢氏各房支的仕宦情况,就会发现,他们中间是很不平衡的。这一时期担任上品官的11人中,有10人是谢安的后代,占总数的91%,其他支族仅1人。而谢安长兄谢奕之后,不仅不能保持高位,而且出现下降,任最高官仅达五品。谢奕五世孙超宗,宋末为五晶太守,人齐降为八品王府参军,先后两次贬官、两次免官、一次禁锢,足见其仕途之艰辛。超宗子几卿,  “幼清辩,当世号为神童”,但仕宦也不过五品,并且还有两次免官的经历。
    谢氏这一时期任上品官的人,还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宋末至齐仅2人,占16%,最高官也只有三品;至梁朝则多达7人,占60%,所任职务还是司徒、中书监令等重要官职。出现这种反复的原因,主要与梁武帝优宠贵族的新贵族政策有关。梁朝以后,谢氏任高官者又跌至3人,二品,且家族成员骤减,仅剩谢安一支。最后的1人是谢贞,以六晶官卒于陈,时膝下仅有一个6岁小儿,“鲜兄弟,无他子孙”,不得不托孤于族子谢凯,而谢凯又是一个没有任何官职的人。所以到陈朝末年,谢氏由于家族成员少,近亲中又没有强有力的人物,已经下降为孤寒之族。甚至在陈始兴王陈叔陵发掘作为谢氏家族标志的晋太傅谢安陵墓时,族中竟无一人出面干预,其势力之弱于此可见。
    为了挽回急剧下降的家族地位,谢氏族中也有人作过一些努力。这种努力表现在仕宦上,是出任能显示身份地位的中正官。谢家第一个出任此官的是第八代人谢庄,他的职衔是豫州中正。以后,九代谢,濸,十一代谢哲、谢嘏也相继出任了这一官职。尽管这种官原有的选举权慢慢被剥夺,但由于“凡厥衣冠,莫非二品”,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依然能被谢家人看中。
    谢家人在这一时期,还有13人得到过将军衔,占全部人数的31%,但无一人出任方镇,也没有一人实际掌握过军队,所有的军衔都不过虚名而已。惟一有过军旅生涯的谢几卿,随军北伐时又“至涡阳退败,几卿坐免官”,与祖先大战淝水时形成鲜明对照。
    
    山西省
    运城市:在本省西南部、中条山北侧。市东北的安邑镇原称安邑县。在炎黄二帝时期,巫咸参加炎帝与黄帝的阪泉大战后即迁往这里,建巫咸国。其中的一支砸谢人与谢姓先民最有关系。河南省
    新安县:在本省西北部、黄河南岸。北邻山西省,东接洛阳市。县南的瞻诸山是谢水的发源地。谢水流域则是商朝中叶时巫咸国民南迁后的活动中心,亦即谢姓人独立得姓后的最早活动地区。
    宜阳县:在新安县南,谢水自瞻诸山发源后南流,在县内人洛水,谢人的最早居住地就在这里。
    南阳县:在本省西南部、白河流域。县东南60里金华乡东谢营村一带,相传是申伯谢邑所在地。
    唐河县:在南阳县东南部,二县紧邻。县西南部的苍台乡谢家庄,相传是谢姓人的发源地,亦即申伯当年所封的地方。
    信阳市、信阳县:在本省南部、淮河上流,南邻湖北省。春秋战国时,封于南阳的申伯后裔一部分迁居于此,以谢为姓,市北的长台关古城便是他们的居住中心。
    罗山县:在信阳东北,毗邻信阳县。县西北30里的谢城是申伯后裔南迁后的又一聚居点。
    郾城县:在本省中部、沙河流域,东南近漯河市。这里在两汉时属汝南召陵县,是汉末名士谢甄的故乡。
    太康县:在本省东部、涡河上游。历史上称阳夏县,分别属陈国、陈郡、陈留等郡管辖。盛极一时的大族陈郡阳夏谢氏,以及谢安、谢玄、谢灵运等著名人物,都是以这里为祖居地。当今谢姓人中的绝大多数,都与此县历史上的谢姓名人有关。
    淮阳县:在本省北部、颍河北岸,西南近周口巾,北接太康县。历史上称陈州。宋济州知州谢文壤和西北路提点刑狱谢贶父子的家乡就在这里。两人事迹均见《宋史》本传。
    浚县:在本省北部、卫河流域。隋唐时称卫县,属卫州管辖。由直勒氏改谢氏的北齐散骑常侍谢思政及孙唐湘潭令谢偃,都是此县人。
    开封:在本省中部、黄河南岸。北宋时是全国首都。宋末“剖心表忠”的谢皋便是本地人。
    湖北省
    荆山:在本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东周时,楚国的国都就在山旁。楚文王灭申,迁谢姓人于此。其后,谢姓人又从这里南迁、西迁或东迁。这里实际是谢姓人在长江以南最早的居住中心。
    荆门县:在本省中部、汉江与漳水之间。汉代称章乡,  《汉书·恩泽侯表》中的章乡侯谢殷封地便在这里。
    枣阳县:在本省北部、滚河上游,北邻河南省。这里在东汉称章陵县,大儒谢该便是此县人。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寻根探源
第二章  姜姓谢氏创世纪
第三章  汉魏会稽谢氏的崛起
第四章  陈郡谢氏在六朝时期的鼎盛
第五章  唐宋谢姓的多重发展
第六章  明清以来谢姓的历史变迁
第七章  当代谢姓及其分布
第八章  谢姓宗族文化
第九章  家谱文献
第十章  人物谱
编者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