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平使者爱因斯坦一生酷爱和平。他强烈反对暴力和军国主义,把到世界各地传播文化当做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他尽自已的绵薄之力反对战争,呼吁建立世界和平组织,倡议人们和平共处……爱因斯坦在幼年时就憎恶战争,并随着年龄而与日俱增。1914年,受德国大资产阶级“爱国主义”和民族仇恨的盲目煽动,93位德国人文科学家联合宣言“保卫祖国”。有人想请爱因斯坦签名,他却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为战争卖力。看到战争使欧洲在血泊中呻吟、德国军国主义的肆意挑衅,为了表露对德国战争贩子的蔑视,他公然同93人复仇主义宣言分庭抗礼。他与尼古拉共同起草《告欧洲人民书》,呼吁欧洲科学家应该竭尽全力,尽快结束这场大屠杀,认清自己的道德责任,同心协力把战争这一政治手段从世界人民的生活中清除掉。1913年11月,反战的知识分子在柏林组成“新祖国联盟”。爱因斯坦是该联盟的创始人之一。它是为尽快实现没有领土要求的正义和平而创建制止未来战争的国际组织。“新祖国联盟”1916年初遭到查禁,被迫转入地下,直到1918年秋战争爆发前几周,才重新公开活动。爱因斯坦一直是会员,曾多次在“新祖国联盟”会议上发表演说。
1916年,爱因斯坦在访问荷兰期间会见了各国和平主义者。1917年,对俄国革命的胜利,爱因斯坦表现出由衷的喜悦。他认为,这是在社会平等基本原则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初次尝试。几年后,他著文表达了对十月革命的伟大导师和苏联的缔造者的崇敬心意:“我崇敬列宁,因为他是一个为争取实现社会平等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伟人。虽然我认为他的手段欠妥,但有一点应该肯定,像他这样的伟人是人类良心的维护者和再造者。”1919年11月,由于英国考察队对广义相对论的证实,爱因斯坦的名声传遍了整个世界,各国的邀请信纷至沓来,他风尘仆仆地从一个首都赶到另一个首都。他是一个和平使者,走到哪里就把文化传播到哪里。他把科学的威望带到世界各地,又把自信心带回德国,鼓励德国人民建设一个民主、自由的新德国。
1922年初,应法国物理学家郎之万的邀请和为了活跃德法两国间学者的交往,爱因斯坦访问法国。爱因斯坦是在“一战”后第一个在法国公开露面的德国人。3月13日,爱因斯坦在法国大学作报告,听众都是一流的学者,有居里夫人、柏格森、诺贝尔奖获得者查尔斯等巴黎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各系的教授及全体科学院院士。爱因斯坦用法语作报告,希望自己的形象能被法国人接受。在离开法国前夕,爱因斯坦去参观了法国东部被“一战”破坏的城镇和村庄。他提议:让德国及全世界的学生都来这里,看看战争是多么的可怕和丑恶。
爱因斯坦的法国之行,使德法知识界的关系得到改善,为重辟受帝国主义战争摧毁的德法两国自然科学家间的交往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同时,他以一个和平者的身份,为抚慰战争给法国带来的创伤做了力所能及的助益,从而以自己的榜样力量增进了德法两国人民的友谊。也正因为此,引起了德国民族主义分子的反感,使他们由反相对论进而反对犹太人。
1922年10月,由于国内排犹情绪的嚣张,以及曾有的美国之行使他因感到并没有给美国人带去他们想要的东西而造成的失落,爱因斯坦决定开始他的远东之行。
1922年11月14日,爱因斯坦夫妇乘坐的“北野丸号”驶进了上海的黄浦江。他们一下船,就被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大学生围住。在上海,他见到人力黄包车,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那些坐在车上的人让自己的同类像畜生一样地拉着自己,他希望社会公正、经济平等、人人幸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