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有一些智慧的人在许多领域都有建树,他们对充满神秘色彩的自然尝试着进行解释,对尚处于半蒙昧状态的人们进行教诲,亚里士多德就是其中之一。16世纪的时候,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人,连大学教授们都说世界上所有的科学问题都被亚里士多德解决了,因此当学生们提问的时候,老师总是挥挥手说:“去看看伟大的亚里士多德的书,在那里有你要找的答案。”学生们只好去查书,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做真理。
亚里士多德的名气很大,大到哲学史上无人可比,但他的身世却没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么曲折,那么富有戏剧性,他最重要的经历就是他的学术研究。所以,哲学家海德格尔在给学生讲授亚里士多德哲学时,对于他的生平只用了几个词进行介绍:“亚里士多德出生,思考,然后死去。
” 亚里士多德不是雅典人,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可是他一生的主要活动却是在雅典城展开的。他父亲尼科马霍斯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阿斯克勒庇得斯医学会(这是当时十分著名的医学会)的成员。亚里士多德生活在一个对科学和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家庭,并有机会经常与当时的一些领袖人物和智者接触,这些都启发了他早期的智慧和能力,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他不但跟从父母和当地最优秀的教师学习,还师从到家做客的朋友和拜访者,学过医学,并且对生物学和“实用科学”产生了兴趣。17岁时,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著名的柏拉图学园。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20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他们师徒三代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的全部热情都被他倾注到求知上,他不惜重金购买了大量书籍,潜心研读、探究。柏拉图来到他的房间,看到架子上、桌子上、床上都摆满了书籍,不禁感叹道:“不愧是读书人的房间。”在柏拉图学园学习期间,亚里士多德表现得很出色,他勤奋刻苦,涉猎广泛,在许多领域都显示了自己过人的才华,很受老师柏拉图看重,被柏拉图称为“学园之灵”。
可是,柏拉图认为亚里士多德虽然非常聪明,思想敏捷,但如不加以管教,就不能成为他所期望的人。亚里士多德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想法的人。亚里士多德很尊敬自己的老师,但从一开始,他就是一个勤于思考、富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在很多问题上,他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在柏拉图学园学习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经常和柏拉图争论,有时候,他甚至会把老师问得哑口无言。他曾经颇有深意地说,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在学园里,他除了对追求学问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外,对别的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当时,柏拉图学园的外国留学生很多,大家总想改变自己外国人的特征,让自己变得像真正的雅典人一样,他们模仿雅典人说话的腔调,学习雅典人的穿着打扮,甚至连雅典人走路的姿势也成了他们模仿的内容。而亚里士多德对这一切似乎视而不见,他总是特立独行,以致同学们给他起了两个绰号,一个叫“灵魂”,这当然是个有些奉承意味的绰号;另一个叫“读书者”,这就有些贬义了。在当时的雅典,读书并不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有身份的人总是通过奴隶的朗读来了解书籍的内容,所以,“读书者”往往是指这些专司诵读的奴隶。亚里士多德当然知道这个绰号的贬义,但他对此并不理会。他不仅自己“亲自”读书,而且什么书都读,还做了大量的笔记,把前人著作的要点摘录下来,按专题分类编辑在一起。这些行为都和柏拉图大不一样,柏拉图往往蔑视前人的看法,不屑于读前人的书。
很快,亚里士多德就成为柏拉图学园里学问最渊博的人。其他同学都很敬佩他,老师柏拉图也很喜欢他。
柏拉图认为人的理念才是最真实的存在,我们看见的事物是我们脑子里想像的模仿。当时,柏拉图的所有学生都把老师的理论当做真理,从来都没有人怀疑过它。可是,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亚里士多德却越来越怀疑老师的理论的正确性。一棵实实在在存在的树,看得见,摸得着,怎么就不是真实的呢? P2-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