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目击雪域瞬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0577880
  • 作      者:
    陈宗烈文/图
  • 出 版 社 :
    中国藏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作者简介
    陈宗烈,男,1932年3月生。高级记者。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任外 文局北京周报社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1951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参加工作,任电影摄影助理;1953年转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56年8月调至《西藏日报》社任摄影 记者、组长。曾主编该报《高原画刊》、《双周画刊》;参加拍摄、编辑大型画册《西藏自治区画集》;多次参加全国影展,入选作品约20余幅,4次参加国外摄影展,其中一幅题为 《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作品于1963年在苏联举办的国际影展比赛中获一等奖 。1960年被评选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于6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会 。同年12月,被评选为西藏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并出席自治区首届群英会。1960、1979年出席 全国第三、四次文代会。1984年发表于《北京周报》的访问非洲的四页彩色图片报道,获当 年外文局“对外宣传优秀稿”一等奖;1988年外文丛书《西藏:昨天与今天》成组图片获外 文局“对外宣传优秀稿”一等奖。1999年9月,作品《西藏翻身农奴焚烧农奴主据以剥削压 迫的之契》、《中国运动员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获共和国50年新闻摄影奖,入选《镜头写 春秋——共和国50年瞬间精华诞生纪》一书,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
内容介绍
    著名摄影家陈宗烈,在《目击雪域瞬间》里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将一幅幅摄影作品的由来及自己当年在西藏的见闻娓娓道来,图文并茂地再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伟大时代。同时,作者对那一时期西藏民俗的、自然的、宗教的、人物的图景也都有个性化的描述,可供读者真切地感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藏风貌。
    在《目击雪域瞬间》里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将一幅幅摄影作品的由来及自己当年在西藏的见闻娓娓道来,图文并茂地再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伟大时代。同时,对那一时期西藏民俗的、自然的、宗教的、人物的图景也都有个性化的描述,可供读者真切地感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藏风貌。文字15万,图片300余幅。装帧别致,印制精美。
展开
精彩书摘
    孩子出世
    1956年秋季,同事欧珠得知他舅父的独生女儿要生孩子了,约我骑自行车带些东西,赴墨竹工卡宗奈邦村,去了他舅家。我们刚刚踏进小院,就听到了女人的嚎叫,声音十分痛楚,撕心裂肺。这时,我见到从北屋奔出几个妇女,拿着水桶、面盆,捧着被子、卡垫,风风火火地跑向牛圈。其中,有个中年妇女走向欧珠,匆匆说着什么,顺手将他带来的东西接了过去。欧珠对我解释说,她是舅妈巴珍,舅妈说表妹央金马上就要生了。其他几个女人是邻居,是请来帮忙的。她们迅速把牛圈腾空,铺放卡垫,在廊柱间用布围起一道屏障。然后,她们又急忙小跑进屋,抬出一个呻吟的女人,进了牛圈。无疑那就是产妇央金了。
    此时,东屋响起开门声,出现了一个老阿妈,她摸索着门框和墙壁,蹒跚走出。欧珠赶忙上前,喊了声“嬷啦!”(外婆或奶奶)并扶她慢慢地走着。原来,老阿妈是个盲老太。她可能已猜到了什么,对欧珠说,“孩子,你是刚到的吧,央金好像就要生了。”
    我们来到这儿,还没顾上认识欧珠家亲戚,又逢秋收大忙,又遇女人临盆,我很后悔,真不该来此给人家添乱。
    一群农民背着大捆青稞走进院子,经欧珠指点,其中有三人是他的舅父。人们卸下庄稼,便前来与我打招呼,十分热情,引我们进了西房。欧珠的大舅名叫尼玛扎西,有50多岁;二舅洛桑达瓦、三舅阿旺琼培,都在40岁上下。长相都是慈眉善目,身躯魁梧。他们经欧珠介绍,得知我是欧珠的同事,个个表示欢迎,分别给我递烟、倒茶。舅妈巴珍也走进屋来,对欧珠说,今天早上,央金还在田里帮着割青稞哩,没料到突然提前会生,真是乱了套了!她的话音还没落,便听到门外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阿啧啦,生了啊!”巴珍拍着巴掌,高兴得哈哈大笑,随即夺门而出。
    我向欧珠提出一个疑问,那些女人为何要将他表妹抬到牛圈去分娩?欧珠说,藏族孩子出世,都是这样,他也是生在牛圈里的。26年前,欧珠母亲也是在那间旧牛棚里生的他。旧时,藏族产妇根本没有起码的卫生条件,得不到合理照料。旧社会信神信鬼,又带有歧视妇女的陋习,说什么孩子出生时身沾“污秽”,不可在正房分娩,那会冲撞神灵引来灾难。因此,女人生产,只准在牛圈或马棚里。
    欧珠还说,比较而言,农村还好些,牧区的妇女更惨,分娩必须在帐篷外,人们说帐篷中的神灵不可冒犯。产妇临盆时,不管外面风狂雨暴、冰天雪地,都强行将产妇抬到露天去。因此,产后的妇女得病的多,婴儿的死亡率也高。
    央金生了个胖儿子,母子平安。尼扎家老少四代,一下子就沉醉在欢乐之中了。
    那天的晚餐很丰盛,欧珠的大舅尼扎,搬来了一大坛自酿的青稞酒,端出~大盘手抓羊肉,招待我这个客人和参加帮忙的邻居。新鲜的青稞酒,香醇色淡,酸甜可口。我遵照“三口一杯”的习惯,品尝着农家喜宴。
    “你们是怎样照顾产妇的呢?”我问。
    “这就要看各家的经济情况了。贵族夫人自不必说,要啥有啥。穷人靠乞讨为生,那些产妇当然一无所有。”欧珠回答说,“我舅舅是个差巴户,他家的劳力多,日子过得比较富裕。舅父母只有央金这个独生宝贝,当然不会亏待她。目前,央金的丈夫在外地做买卖,没法回家照顾她。你知道,我这趟回来,也是专程为央金送些好吃的东西。产妇分娩后,照藏族的习惯,首先要喝一些红糖、酥油和奶渣混煮的热酒。这种混合酒水,不仅能提精神,还可使产妇得到滋补。我带来许多红糖,舅父自家又会酿酒,央金当然会得到很好的调养。”
    按藏族传统习惯,家家喜爱男孩,男婴落地,如获至宝。孩子出生后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亲朋好友便纷纷来祝贺。这一活动叫作“旁色”,“旁”是肮脏的意思,“色”为清除,就是“驱走晦气、消除污秽”之举。城里客人将带来些礼物,如青稞酒、酥油茶以及儿童衣帽、玩具等。客人一进屋,先向生母和婴儿献哈达,然后敬酒、倒茶,同时作关爱母子状,说一套吉祥话,热情祝福。农村亲友除了带茶、酒外,还要送上一袋(藏语称“唐古”)糌粑和一块新鲜酥油,并用大拇指掬一点糌粑,放在婴儿额上,祝福孩子吉星高照,健康可爱。
    满月时,母子(女)由亲人陪同,去寺庙朝佛,祈求菩萨保佑孩子幸福长寿、无病无祸。然后,到亲友家串门,一般都爱走访人财两旺的家庭,认为可保障孩子吉利,象征着将来长大,也会同样得福。
    婴儿初次出门,先选择黄道吉日。这天,母亲和孩子将换上新衣,在婴儿鼻尖上,还要擦一点锅底黑灰,据说可回避妖魔。然后由亲人带去寺庙,祈求菩萨保佑。出门仪式之后,便给小孩起名,无论是平民百姓或是豪门贵族,给孩子起名均极其隆重。通常,父母把孩子抱到高僧活佛面前,献上礼物与哈达,请他命名。活佛也乐于此道,立即专门念经祝福,给小孩起名,常以菩萨神佛的尊号为名。例如:
    强巴——弥勒佛(未来佛)、多吉——金刚、江央——妙音、拉姆——仙女、卓玛——救度母,等等。
    为人父母,也有人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的,因此,用自然天体之名给孩子作名字的,也大有人在。如:
    尼玛——太阳、达瓦——月亮、嘎玛——星、拉巴——风、梅朵——花,等等。
    和同事丹增聊天,我问他的名字有何含义,能否告知。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可以。不过,我的名号听起来很酷,‘丹增’之意是‘执掌佛教之人’。”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雪域为家
第二章 拉萨纪事
第三章 卫藏巡礼
第四章 民风民俗
第五章 走近寺院
第六章 各界人士
第七章 羌塘印象
第八章 藏东揽胜
第九章 勇攀珠峰
第十章 雪域风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