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古镇的宗族聚居单元是“堡”,既是宗族房派不断分支后形成的固定居住单位,也是便于防御的基本单元。这种堡的结构也非唐家古镇特有,东岸村的景阳门将村落分成东西两个堡垒,整个村落拥有东西南北四个堡的居住单元,且东堡两巷的建筑质量明显优于西堡三巷的建筑质量,也反映了当地人聚族而居的经济特征,目前,各堡的方位从路标上依然清晰可辨。
唐家古镇“堡”的结构较为隐性,但非常稳定,携带了大量历史信息。房屋全部建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分房”过程,这体现了南粤民居的家族繁衍历史。一般,每堡在七十到八十户之间。随着房派不断分下去,每分一房支脉就建一幢房屋,建了房屋又建祠堂,久而久之,形成一片整齐、统一、密集的建筑群组。唐家古镇至今保持了完整的宗族聚居的传统模式,而且印记十分清晰明确,俗称“五堡”。堡外有土围墙和栅门分隔,是重要的对外防御手段,堡与堡之间则畅通无阻,堡内建有大量的宗祠和家祠。据唐有淦先生所著《釜涌沧桑——唐家湾史话》记叙:以唐家三庙为界居住在大庙、新地直街、龙顶的是梁义甫房(五堡);大同路东北段、大同直街梁氏大宗祠附近的是梁仁甫房(四堡);定居在银坑村和边山直街、上下边山外街、龙岗街是唐家的第二大房豪杰房(二堡);居住在山房路中段、大同路西段、中心社、大禾亭及龙顶的是唐家的第三大房森轩房(三堡);流动性最大、宗支分布最广的是唐族第一大房子英房(一堡),唐绍仪、唐国安、唐雄等近代名
人都属于这一房,他们分布在唐家村、鸡山和香山县城等地,但不很集中。各房在长达六百年的时间内居住地点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动,且子孙繁衍、英才辈出,这在流动性颇强的沿海地带并不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