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民国时期的老成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41118575
  • 作      者:
    王泽华,王鹤著
  • 出 版 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9.12
收藏
内容介绍
    不知道数十年乃至几十年前的成都在您的想像中是什么模样?
    这本书展开的是过往年代的风俗画面。老成都那些家常的、世俗的生活场景与个人记忆,带着令我们陌生却毫不隔膜的气息,从字里行间飘散出来。
展开
精彩书摘
    书摘
    从辫子到拿波,从剃头到理发,未必仅仅是男人们发型的改变。民国时的成都女子呢?女学堂里的女生议论纷纷,她们知道北京上海已经有新潮女子剪去了长辫。成都的报纸上有了赞成女子剪发的文章。终于有女生剪掉长发,露出雪白的后颈,于是新女性的形象在成都出现了,那是有别于传统淑女的别一样韵致,是和干练、果断之类的词联在一起的。有些胆大的,还敢上理发店。偶然在花会或春熙路上见到烫发的,不免令路人大惊小怪。有竹枝词日:
    委地青丝七尺长,天然美丽焕容光。如何剪断蓬飞乱烫起鬈鬈色黯黄。
    洋烟伴着洋画进入成都了。成都男人以前除了抽鸦片烟的“烟灰”外,一般吸的是丝烟(水烟)、叶子烟,到了三十年代后,这种形象就有些土老帽了。洋烟进入中国的方式,和推销鸦片一样,在公共场所免费赠送。在成都,卷烟商见人就散烟,成都人出于好奇而试吸,觉得确实优于水烟和叶子烟,而且携带方便,很容易就接受了卷烟。卷烟烟盒美观,烟丝和卷烟纸质量都很高,启开烟盒,顿觉芳香弥漫。成都卷烟品牌很多,英商的有哈德门、大英牌、老刀牌(又名强盗牌)、双刀牌、前门等,华商的有金鼠、美丽、银行、白姑娘、黑姑娘等。成都人将卷烟名编成歌谣:
    有一“强盗”,手持“双刀”,窜入“银行”,按进“使馆”.盗去大小“红锡包”,遇见“黄白金龙”二兄弟,将他绑在“买司干”下,他的夫人“白姑娘”,哭了三天三夜,变成“黑姑娘”。
    卷烟竞争激烈,烟草公司便在烟盒中放一张画片,就叫“洋画”。成都小孩子便流行起集洋画来。洋画题材广泛,有单张套张之分。有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的,有美人、脸谱、花卉、飞禽的。不少成都小孩在房间墙上或在床头贴满洋画片,如同今天的追星族一样。耳熟能详的是洋画片上的“还是他好——哈德门”,和手夹香烟倚窗凝望的美女:“寂寂深闺里,悠悠怀远时。红金常伴我,此物最相思”。
    邮局的出现,也是一桩新鲜事物。成都是封闭的城市,一般市民疏于对外交往。有邮局之前,成都人陈洪义办有麻乡约信轿行,业务有代人送信、运送货物及银钱、备置轿子并招雇抬轿者以供旅客需用。乡约即地保,蜀人对好管闲事、无所不知者叫做“乡约”。陈洪义脸上又有麻子,就将自己办的信轿行取了个“麻乡约”的名字,似乎有些自嘲之意。陈洪义善于经营,麻乡约成了川、滇、黔的民间运输巨擘。民国时军阀混战,麻乡约轿夫往往被拉去当壮丁,麻乡约便不再设轿行。邮局出现后,麻乡约经营的信局也逐渐萎缩了。
    本来,历代朝廷官方文书,自有官方传递的渠道。清代就由按察司主管此事。民间的信件呢?尽管不多,肯定还是有的。麻乡约的出现,真该在民间邮政史上记下重重的一笔。抬轿挑担出身的蜀人陈洪义,不仅仅是聪明,拿今天的话说,简直就是前卫了:在信息极其落后的咸丰年间(上个世纪中叶),陈洪义就发明了“特快专递”、“挂号信”——他称之为“火烧信”,烧去信封一角,跑信夫头必须火速投递不得延误;“幺帮信”用油纸密封,还缚上一小木片,信件绝不会丢失或被水浸湿。
    到了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官办邮局来了。湖北人杨开甲,奉北京总税务司邮政总办之命,来成都开办邮政。没想到的是成都人对邮局的业务甚为陌生,邮局生意寡淡,每周只能往重庆发两次信。官方邮局苦苦撑持,参考麻乡约邮路,又招募麻乡约信夫当邮差。官办邮局越设越多,政府勒令私营寄信行业限期结束,于是到了本世纪中叶,麻乡约各种业务全部结束了。邮局业务逐渐发展,成都有了川西邮政总局,总局大楼就在暑袜街,至今犹存,是一幢古色古香的二楼一底的洋楼。
    官办邮局毕竟和麻乡约不同,它少了些乡土气,多了些洋味儿。邮局有详细的章程,是英国人李琦帮着制订的。信件、明信片、印刷品、报纸、包裹等的形状、包装要求、多重是多少钱,包裹保险费、挂号费等,都有明细规定。对内,邮局的邮路遍及全国;对外,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都可邮寄。
    川西邮政总局给茶馆里的成都人增加了不少谈资。邮局的洋人带来了西式信封,它不用浆糊,口水一舔即可粘上,这让成都人很感了一阵兴趣。复写纸、刨笔刀、变色铅笔,都是稀罕之物。可以想像,即便没有政府的勒令,邮路不广的麻乡约要和官办邮局分庭抗礼也是不可能的了。
    邮局带来的实在是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尤其是对于封闭的、乡场似的成都,更是打开了一扇对外交往的门。越来越多的成都人走了出去,外乡人走了进来。世界变大了,有一天成都人发现生活中已经离不开邮局了。
    新鲜事物真是层出不穷。
    二十年代初,华西坝里的洋人骑起了自行车,成都人不知它为何物,称之为洋马儿。但他们只能在华西坝骑。市区内的街道都是青石板铺的,从它上面只能走鸡公车、轿子、东洋车、马车。而且老街也很窄,窄到盛夏酷暑,沿街的店铺集资搭起过街凉棚,可使路人免受日晒之苦,从而引来生意。老街的路口还有维护治安的栅子,晚上关闭,白天打开。所以汽车休想通过,自行车要骑进凹凸不平的老街也很艰难。
    民国十年后,成都开始翻修马路了。军阀杨森任四川军务督理,要搞市政建设,首先看不惯的就是老街。军阀自有军阀的脾气。民国十三年(1924),杨森强令沿街店铺向后退缩,加宽路面,并且拆掉栅子,路面去掉石板石条,改为三合土。春熙路、东大街就是这样修出来的。当时的“五老七贤”要为青石板老街请命,杨森哪里会听他们几个糟老头子的,断然拒绝,毫不客气地斥责说:“我拆一点房边屋角,你们就大惊小怪,说老百姓不愿意。如果我进成都时,把四城门关上,放一把火烧个精光,倒还省了不少麻烦。”有人凑首歪诗:“市镇人缘何太忙,因修马路拆民房。既开通俗教育馆,又辟公共体育场。五老七贤来求情,蛮横督理不买账。无端报馆遭封闭,‘威古龙丸’兴味长。”(威古龙丸是补肾药这里讽刺杨森妻妾成群)马路修起来了,成都有人看到了更多的新鲜玩意儿,自行车和汔车便是此时成都的明星。
    先说自行车,成都最早的自行车是英国进口的男式车,女人在街上骑自行车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女式自行车没有销路。
    ……
展开
目录
走进成都
清流绕城郭
蜀江水碧
两百座桥
水上乐园
帆影点点
保路风潮
淘金梦
商潮起伏
西风渐进
学堂新风
一个新词:留学
书院成了学堂
大学教授教中学
国立四川大学
华西坝上
繁华如梦
文庙街的“发现”
深宅大院的气派
家有良田的公馆主人
西化的公馆作派
军阀的公馆
蜀风流香
世纪之交的菜式
精研细调
不散的筵席
吃蔬菜的聪明
旧时小吃
市井的休闲
客厅在茶铺里
人以群分
良辰美景
吃书茶的滋味
丝竹绕梁
乡土的娱乐
摩登时代
良家妇女
青楼艳影
老“七十二行”
乡村叙事
后记
本书主要参考及征引书目、文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