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816909
  • 作      者:
    (法)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ere)著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作者简介
  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ere)教授,法国大学荣誉教授。曾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和资料中心主任,巴黎东方语言文明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专著有:《旧政权结束时上海的金融危机》(Une crise financiereàShangha ià la fin de L'Ancien Regime,Mouton出版社,1964年);《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L'Age d'or de la bougeoisie chinoise,1911-1937,Flammarion出版社,1986年);《中国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到今天》(La Re publique populairede Chine de 1949 a nos jours,Armand Colin出版社,1 987年);《孙中山》(Sun Yat-sen,Fayard出版社,1994年);《清朝官员与买办:东亚危机的关键》(Iemandarin et le comprador;les enjeux de la crise en Asieorientale,Hachette出版社,1998年)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的记叙涉及到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它力图在短短几百页中汇集概括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其他中外大专院校持续20多年的研究成果。《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目的是要强调在城市演变过程中,导致这种持续性和统一性的重要因素。沉浸在当地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多方面研究的综合目标集中于这个或那个领域——经济、社会、文化或政治——上海史显得极其复杂。它经历了激烈的和对立的历史插曲和片断:被迫开埠、太平天国起义、资本主义的突飞猛进,以及革命运动、国民党独裁、日本占领,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然而,从远处观察,在异地遥望,这部剧烈动荡的历史似乎由一种定式操纵着,一种超越一切的寻觅,即追求现代性。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第一部分梳理了上海如何在开埠后成为中国近代化的活动中心,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上海发展的历史,第三部分以“一个时代的结束”为主题,主要讲抗战时期上海的痛苦发展,最后一部分以“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作结。
展开
精彩书摘
  由于缺少公共汽车和其他大众运输设施,新村之间,新村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十分不便,这些现状也印证了公共权力机关的沉重负担。新村的建设在40年中从未间断,只是根据资金情况,调整建设速度。楼房的高度在慢慢地提升,舒适度也有所改善。如果厨房部分仍常用来作为共用的地方,那么独用的卫生设施已不再希奇。1973年,76个新村占上海全部居住面积的四分之一。住宅建设成了政府的一项主要投资⑩。围绕着城市四周的田地里耸立起一幢幢色泽单调,形式划一的楼房。这些建筑物还是达到了设计目标:以最低廉的价格,分配给尽可能多的家庭居住。从这个意义上看,新村的建设计划是成功的。
  1958年,与全力发展工业项目同时进行的卫星城建设计划的结果就大不一样。伴随着生产单位向外迁移,周围的居民区也要随之搬迁。这样就在新建的工厂周围出现了不少中等规模城镇。这些新的居民点距离上海都比较远,为的是不要被迅速扩展的郊区所吞没。当时的城市政策提倡把近郊变成大面积蔬菜种植基地,在距离市中心20公里到70公里的远郊兴建卫星城市。这些卫星城并不按照居住型市镇来设计,而是要在特定的新工业区周围兴建,人口不超过30~40万人,并按照社区设施和不同工厂的职工家属来划分居住区。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则由绿化带来分开。
  ……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从远方遥望上海
前言:上海与中国现代化

第一部分 开埠
第一章 上海城里的外国人(1843~1853)
“蛮夷”的到来
从纳贡制到条约制
双重误角
为什么是上海?
外国人特定居住区
双重面貌的城市

第二章 地方外交和国家政治(1853~1864)
小刀会占领中国城(1853~1855)
太平军的进攻(1860~1862)
中国人定居租界
上海模式与条约制度

第三章 上海资本主义的诞生(1860~1911)
对外贸易,增长的动力
世界主要的港口之一
银行和投机
早期工业化(1860~1895)
工业的新崛起(1895~1911)
洋行与会馆公所
买办
中外资本主义
外国领事——经济舞台上摇摆不定的角色
没有结果的官方现代化运动

第四章 上海社会万花筒
早期上海滩的居民
租界里的日常生活
中国人社会

第五章 租界模式
公共租界
例外的法国人
中国士绅缓慢的动员
城市现代化与思想转
第六章 1911年革命
“杀呀!杀呀!万众直前……”
没有未来的资产阶段革命
对未来失望

第二部分 大都会(1912~1927)
第七章 上海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1921~1937)
1920年代的经济奇迹 
上海的新企业家 
商业资产阶级的初创时期
国民党与经济制度现代化(1927~1937)
国家资本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

第八章 革命的熔炉(1919~1937)
革命力量的高涨
上海的革命政党
1925年五卅运动
国民党镇压共产党
外国人的恐慌
蒋介石与1927年“四一二”事变
从起义罢工到城市恐怖:共产党影响在上海的衰弱
救亡运动和群众运动的新高潮

第九章 秩序与犯罪(1927~1937)
大上海市政府
道德秩序与社会控制:新生活运动
国家与社会的相互交织
不相称的结果
犯罪盛行
鸦片与“犯罪肆虐”
青帮与“法国亲戚”(1927~1932)
掌控华界
……

第三部分 一个时代的结束(1937~1952)
第四部分 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

尾声:迈向21世纪的上海
大事记
参考书目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