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纪事
浦东开发开放展宏图
1990年4月18日,李鹏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上海宣布了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浦东开发开放成为“国家战略”。这一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只有60亿元,占上海市的8%。15年以后即2004年,在上海市生产总值比1990年增长9倍的情况下,浦东新区占全市的比重升至25%,达1790亿元。同时,在浦江东岸耸立起了一个崭新的现代化城区,以金融、商贸等第三产业群为支柱的现代化国际中心城市功能初步完善。浦东开发开放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里程碑,集中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重大成果。
浦东开发开放经历了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1984年,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中就提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主要思路。1986年4月,上海市上报国务院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进一步具体提出在浦东地区“形成新的金融、贸易中心”,“形成新的现代化交通枢纽”,使之成为上海对内对外开放的具有吸引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区。国务院在批复时指出:“在指导思想上,应当从长远考虑,高瞻远瞩,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面向现代化”;“当前,特别要有计划地建设和发展浦东地区”。1988年5月,在“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上,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阐明了开发开放浦东的必要性,提出了结合老城区的改造、建设一个现代化新区的方针,强调要再造“经济中心的功能和对内对外枢纽的功能”。1990年2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开发浦东的请示》,提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具体构想,迅速得到中央的批准。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的新飞跃”,“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又明确提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经济带”。“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后来又提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遂成为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区域重心发生了战略转移,将首先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培育一个新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上海承担起了这一历史性的重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