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40201053
  • 作      者:
    王玲著
  • 出 版 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88.1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玲,女,1937年出生,河北省曲阳县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基础系,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原北京史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辽史、地区城市社会文化史,著有《辽代南京历史地位》《辽代奚族考》等四十余篇论文及《中国茶文化》《北京的长城》《北京通史》(第三卷)、《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等专著。
展开
内容介绍
  《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从历史、地理角度探讨了北京与周围六个城市:天津、保定、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的形成、发展及其功用,全书共分为九章,前三章梳理北京从北方封国到中心城市逐渐转向首都的历史进程,后六章以每个城市为一章进行探讨研究,重点突出六个城市在历史上对北京首都功能的辅助性作用,并强调了它们与北京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北京的发展自秦、汉以来就是建立在军事活动的基础上,它所以成为都城,主要是由于全国政治形势的变化和民族矛盾等特殊条件,并不是由于本身的经济优势。其经济上的贫乏与其政治、军事地位的上升几乎是同步而长。这种矛盾,早在它作为北方军镇的时期,就已经比较突出地暴露出来。每当幽燕地区有牵动全国形势的大的军事活动时,便需由运河漕运大批粮米来供应。曹操征乌桓,隋、唐两代征伐高丽,都是通过调运南方粮米供应军需的。不过,在北京建都之前,这种大的军事活动,并不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开发幽州周围地区,进行军屯,发展贸易等,还可以维持这个城市的正常生存。建都以后则不然,整个王室和庞大的官僚机构以及大量的军队,长期驻扎在这里。加上为这些机构服务的人员,形成一个很大的消费集团。这样一来,凭借幽燕地区本身的经济力量,显然不能保证起码的生存条件。于是,转输、漕运,便成为旷日持久的事情。
  辽南京只是个陪都,粮食问题已突出起来。幽燕地区是辽朝的重要财富基地,契丹人不仅想从这里取得赋调、金帛,还想以幽蓟粮食接济草原。但由于辽初即开始大规模对中原用兵作战,这里粮食反而常常不能自给。为解决这个问题,辽朝经常从两个方面向燕京输入粮食。一是辽东地区,二是大同地区。史书对这方面情况均有记载。《辽史·圣宗纪》载,太平九年(1029年),燕地仍岁大饥,“户部副使王嘉复献计造船,使其民谙海事者,漕粟以振燕民,水路艰险,多至覆没,虽言不信,鞭楚榜掠,民怨思乱”。由此引发了东京大延琳起义。起义军囚禁了东京留守、驸马肖孝先及南阳公主,杀掉东京税务长官韩绍勋和王嘉。这次起义得到辽东地区的渤海、女真、高丽等各族人民的响应,足见当时自辽东调运粮食规模很大,影响面颇广。从云朔方面向燕京输送粮食的情况,《辽史》也有记载。
  如开泰六年(1017年),“南京路饥,挽云、应、朔、弘等州粟振之”(《辽史·圣宗纪》)。
  金人正式在燕京建中都后,粮食问题更加突出,常自淮北、山东、河南诸地定期漕运粮米入京。除粮食以外,还向京师输运大量物资。“正隆六年,将南征,以绢万匹于京城易衣袄穿膝一万,以给军。”(《金史·兵志》)当时,物资、粮米均需漕运。故金代对漕运管理十分严格。春季冰消开始运输,至暑期暴雨前停止;秋运从八月开始,冰凝结束。运夫按规定给以“脚直”。大定四年(1164年)八月,“以山东大熟,诏移其粟以实京师”。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以八月京城储积不广,诏沿河恩献等六州粟百余万石运至通州,辇入京师”。承安五年(1200年),“边河仓州县,可令折纳菽二十万石,漕以入京……仍漕麦十万石,各支本色”。(《金史·河渠志》漕渠条)
  元、明、清3代,北京作为全国首府,所需物资、粮米自然更多。元代大都路直辖6县10州,有人口401350(北京出版社出版:《北京历史纪年》)。泰定二年(1325年)九月,仅海运江南漕粮就有170万石至京师。明、清之际,每年输运京师的漕粮可达三四百万石,还不包括布匹、盐斤以及修建宫室所用的各种石砖、木料等。
  以上大量材料说明,北京这个城市,是一个仰仗全国经济供应的都城。对于这种情况,历代建都北京的统治者并非不知。假如在大运河修通之前,北京建都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有了大运河,有了比较发达的运输条件,才使北京建都从需要变为可能。自元以后,河、海两运同时长期发展,江南物资直接补给京城,使北京这个经济贫乏的城市,靠外部“输血”以保持自己强大的政治、军事优势。
  ……
展开
目录
再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蓟城中心地位的确立及周围城市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北京地区早期的国家与城市——商代的燕与蓟
第二节 周初燕都变迁
第三节 蓟城中心地位的确立及燕国蓟城位置考辨
第四节 燕下都的兴起
第五节 燕国北方五郡的建立与北京地区城市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 北方军事重镇时期的蓟城及周围城市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第一节 蓟城职能的变化
第二节 蓟城周围城市体系的发展与结构
第三节 蓟城的西北屏障——沮阳
第四节 蓟城北部重镇——古渔阳
第五节 燕南门户古范阳(涿州)
第六节 蓟州的兴起

第三章 北京上升为都城及其首都圈的形成
第一节 北京建都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北京建都后出现的问题及对周围城市的新要求
第三节 北京首都圈的结构及作用

第四章 北京的东部门户——天津
第一节 古代北京的军事活动与运河修通及海河水系的形成
第二节 北京转化为都城及漕运的发展与天津聚落的形成
第三节 古代天津的渔盐之利弥补了北京物资财富的不足
第四节 天津工业的勃兴与北京
第五节 从拱卫京师的锁钥变成了帝国主义入侵北京的孔道
第六节 历史的结论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第五章 古城保定与北京
第一节 保定是北京的战略门户
第二节 保定是北京的文化辅助城市
第三节 保定地区是北京农副物资和手工业产品补给地
第四节 北京旅游圈与保定地区历史文物资源
第五节 保定衰落的原因及今后与北京关系展望

第六章 张家口地区与北京
第一节 哪些因素决定了张家口与北京的依存关系
第二节 北京的军事屏障
第三节 通往蒙古高原的交通要道
第四节 贸易互市与张家口的兴起
第五节 张家口地区自然环境变迁及其对北京的影响
第六节 张家口与北京未来关系的展望与建议

第七章 承德及其所属地区与北京在历史上的关系
第一节 古代承德地区是幽燕汉族人民与北方民族的接合部
第二节 承德地区是幽燕北上的交通古道
第三节 承德——不加名号的陪都
第四节 承德兴起后所出现的新问题
第五节 承德地区历史上的自然资源、经济形态及其与北京的关系

第八章 京师锁钥与旅游胜地——秦皇岛
第一节 从险要的地理形势和古代民族关系看山海关对北京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北京历史地位的变迁与山海关的军事战略作用
第三节 现代港口的开辟使秦皇岛成为北京的海上门户
第四节 北京的休养与旅游胜地——北戴河

第九章 京津的工业辅助城市——唐山
第一节 唐山的地理形势与早期历史
第二节 北京的政治经济需要和天津工业的兴起与唐山早期发展
第三节 唐山工业的全面发展及其对京津的重大影响
再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