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北京街巷图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6328291
  • 作      者:
    王彬, 徐秀珊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彬,1949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员,教学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叙事学、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地方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红楼梦叙事》(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水浒的酒店》(中国三峡出版社,1997)、《中国文学观念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禁书·文字狱》(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旧京街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主编有《清代禁书总述》(中国书店,1999)等。
    徐秀珊,1955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北京市西城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什刹海研究会副秘书长。致力于北京地方文化研究。主要著述有:《北京老宅门》(团结出版社,2002)、《胡同与门楼》(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主编有《北京地名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选编有《观照集》、(月旦集)、《桑榆自语》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北京建城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最早的城址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后迁至广安门一带,元以后又迁至今地。
    街巷依托城市,但以往有关北京街巷的书籍,只是从名称的角度介绍街巷的流变。本书则首次从城址变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角度,对北京街道与胡同进行系统研究,反映了这一方面的最新成果。
    为了使读者对北京的街巷有一个感性的认知,书中收录了320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精美照片,以文为经,以图为纬,兼有认知、收藏与鉴赏多重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周武王十一年,中国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一年,武王从孟津出发,讨伐纣王。纣王发兵七十万“距武王”。但是,纣王的兵马虽然众多,却多怀贰心,“欲武王亟人”,“皆倒兵以战”,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倒戈。纣王没有办法,只有跑到鹿台之上,“目燔火而死”。周武王取得了胜利,成为诸侯之首。之后,分封诸侯。先是,根据《史记》的述载: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把。
    再:
    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日鲁。封召公久于热。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两处与今天的北京有关。一处是召公灾的燕国,一处是尧帝后裔的蓟国。燕国的城址,在今天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乡的董家林,一个小小的村落;蓟国的城址在今北京广安门一带。上世纪五十年代,白云观西北有一座高耸的土邱,生满了茂密的绿色蓟草,相传便
    是古代文献中经常提及的蓟邱,蓟国得以为称的原始之地。可惜,由于城市建设,铲掉了。
    不知何时,燕吞并了蓟,将它的国都迁徙到蓟的国都。原来燕的国都
    废弃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董家林发掘,还残存着其时的颓废城垣。近年,在那里建立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燕灭蓟之后,为什么要把都城从董家林迁移到广安门?有两个理由,一是水源的需要,今天的莲花地便是那时的水源;再是广安门一带是北京南北交通要道的汇合处。符合城市生存,发展的需要。这个城址从战国至杀未变,先后做过唐的幽州、辽的南京、金的中都。元以后,由于对水源的需要,将其时的国都迁至今地。
    街巷是城市的产物。换而言之,街巷的发生与发展依托于城市。没有城市也就没有街巷。在中国古代,城市是经济的产物,也是王权的体现。春秋晚年,齐国有一部官书特工记》,记述了西周初时的城邑建设思想。其中关于王城,即首都,应该是这样:
    方尤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王城的中间是皇城,左侧设祖庙,右侧构社稷坛,之后设市。街巷采取经纬制度。南北方向的道路称经,东西方向的道路称纬。经与纬均与城门相通。这些道路,可以称之为干道。但是,干道之间的距离过大,于是又在城门之间增设与干道相平行的次干道,城垣之下辟环涂,即今天所说的顺城街。
    从而形成王城之内主要的街巷网格。之后在网格内设里,即后世所说的访。
    里设围墙,四面各辟一门,如同小小的王城。在里之内,也设经纬,即主巷,次巷,环巷,与王城的干道与次干道相通。唐以后,里坊制度消亡,里坊之内的道路与里坊之外的道路不再有围墙阻隔,从而形成畅通的道路体系。城市的街巷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考工记》的思想为元人的大都所继承而又有所变通。明、清未变。近年,随着北京城市建设,北京的道路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更多的是在旧城之外,在旧城,虽然力图突破棋盘状的网格,却很难彻底改变。而且,具体到微观,比如东四、西四、南锣鼓巷一带,过去的道路依然没有变化。我们探讨北京的街巷,其沿革与变迁,便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的。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有一个叫张爵的人写了一本《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收录了其时北京一千余条街道与胡同的称谓。这是研究北京街巷的第一本书,属于开山之作,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弥足珍贵。张爵的单路槛楼之功,是不应该忘记的。张爵之后,这一方面的人物与这一方面的著作,代有迭出,为我们今日的研究提供了广厚基础。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先人的研究,大半拘困于称谓的变迁与沿革,不能满足今之需要。简之,时代变了,方法也要有所变化融通。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角度,讨论北京街巷的兴替,已然提到日程。我们这本书便是试图以此为原则,对北京街巷的演变,做出简略探索。同时为了解决读文的枯躁,配上与之相吻合的若干图片。因为,这是读图时代,一图胜过十万字矣。
    
    董家林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在北京房山的琉璃河,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面积的燕国文化遗址。这个地方叫董家林,是一个不大的村子。大石河(古代的圣水)从村子的南部淌过。在董家林周围的耕土下面,掩盖着燕国都城的遗址。其中,北部城垣的基址保伊较好,长八百五十米;东垣与西垣的北段约残存三百米;南垣则被大石河冲毁了,但大体上还可以推断,其所在的位置距北垣大致在六百米左右。是一个长方形的小城,东西长而南北短,方圆不足半平方公里。城垣用黄土版筑,如同现在的版打墙,两侧加拦版,逐层填土夯打,每层约七、八厘米,当时的穷窝还依稀可见。
    城墙的四周挖有护城壕沟,现在自然是淤塞了,但出土了不少文物。
    在董家林东南,今天黄土坡村的北部有一处墓葬区。自1973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发掘清理了
    近三百座墓葬,出土了一批镌有燕侯铭文的青铜器。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是“英鼎”,有铭文曰:
    区候命重候太保于宗周。庚申,太保赏鱼贝,用作太子癸宝陈窝撤。
    大意是尊奉度(燕)焕之命,前往宗周(周之首都响太保阳公)贡献食物,受到太保的赏赐。证实召公受封之后,仍留在宗周辅弼王室,而以长子就封于燕的历史记载,同时也说明,董家林耕土下面的城垣,便是西周初期,燕国的都城。
    随着历史的流淌,这里的地面建筑,早已无有,只是发掘出夯土基础与祭把遗址。街街与道路
    则难以判断,只能根据《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原则去推想。当然,这里是诸侯都城不是周天子王城,故而,规模与形制要狭小许多。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西周
第二章  战国至唐
第三章  辽
第四章  金
第五章  元
第六章  明
第七章  清
第八章  民国
第九章  当代
参考文献
附录一  1949年后北京城里主要街道牌楼的拆除时间
附录二  消泯的胡同
英文简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