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南方民族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5034181
  • 作      者:
    王文光编著
  • 出 版 社 :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9.9
收藏
作者简介
    王文光,云南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百越的源流与分布》、《中国古代的民族识别》、《中华民族发展简史》、《云南民族的由来与发展》、《中国古代档案探究备要》等专著,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现为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南方各民族及其先民很早就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并在漫长的岁月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结成了种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关系,体现着南方民族历史生动、丰富的内容。所以。对民族关系的论述是中国南方民族史的又一内容。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南方民族史》在很多方面都没有深入展开,所以只具有纲要的性质,将之视为中国南方民族史纲要恐更为合适。
展开
精彩书摘
    与农业定居生活相依存的家畜饲养业也有一定规模,猪、狗两种家畜遗骨在河姆渡普遍发现,尤其是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几乎到处都有。此外还有多种大量的野生动物遗骨,说明渔猎和捕捞在经济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从木器工具、生活用品到大量的建筑木构件,显示出河姆渡文化木作手工艺的发达。多种形制的石斧、锛、凿,便是砍伐、木作工具。木结构建筑遗迹基本分两类,一类是栽桩架板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的构件主要有地龙骨,它由横木和竖桩(包括圆桩、方桩和板桩)组成,还有竖板和横板等。遗迹的室内部分没有发现加工过的硬居住面、墙基或火烧土块,而只有芦席残片以及被人们丢弃的大量有机物堆积。这种建筑形式是以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龙骨)来承托楼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上边再立柱、架梁、盖顶。成了高于地面的干栏式房屋。干栏式建筑遗存,不同于半地下式或地面建筑的土木混合结构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代表了我国另一种别具风格的建筑类型。还有一类是栽柱式地面建筑,柱河底垫木板作基础,也有的垫放烧土块、粘土和碎陶片,层层填实加固,然后立上木柱。
    河姆渡遗址第二层发现了一口木构浅水井,这是我国迄今发现较早的水井遗址。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每边竖靠坑壁向下打进了几十根排桩。在排桩内支顶一个由榫卯套接而成的方木框,以防排桩倾倒。排桩之上平卧16根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井底距当时井口地表深约1.35米。水井外围有一圈呈圆形分布的28根栅栏桩,又在井内发现辐射状的小长圆木构件和苇席残片等,据此,水井上当盖有简单的井亭。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中国南方民族
第一节 从考古文化看中国南方民族
一中国南方民族的远祖
二新石器时期中国南方人们共同体的分布
三从考古材料看南方新石器文化的特征
四石器时代中国南方各考古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五中国南方文明对中华物质文化发展的贡献
六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及其人工畸形风俗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的越民族群体
一越民族群体的产生与发展
二夏商周时期越民族群体的分布
三夏商周时期越民族群体的文化
四越民族群体的民族关系
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的苗蛮族群
一苗蛮族群的由来与发展
二苗蛮族群的分布
三苗蛮的文化习俗
四民族关系

第二章 秦汉时期处于分化过程中的南方民族
第一节 中国南方的越民族群体
一分化与发展中的百越
二秦汉时期中国南方越民族群体的分布
三民族文化
四民族关系
第二节 以苗蛮为主体发展来的民族
一崇拜椠瓠的民族
二崇拜廪君民族群体的分布与民族关系
三文化习俗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动荡时期的南方民族
第一节 山越的由来、分布与民族关系
一山越之由来
二民族关系与分布
第二节 僚--一个承上启下的民族群体
一僚之由来
二民族关系与分布
第三节 俚族
一由来与发展
二民族关系与分布
第四节 夷洲人与乌浒人
一夷洲人
二乌浒人
第五节 以越为主体发展而来的各族之文化
一山越的文化习俗
二僚族的文化习俗
三夷洲人的风俗
四乌浒人的文化习俗
五铜鼓文化
第六节 苗蛮系统的民族群体
一民族发展变化情况与分布
……
第四章 唐宋时期进一步分化的南方民族
第五章 元明清以来的中国的南方民族
第六章 台湾省各少数民族的识别问题及其历史文化
附录L不要参考文献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