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国抗战重庆历史地位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2135533
  • 作      者:
    张国镛, 陈一容著
  • 出 版 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抗战时期的重庆,其历史贡献不仅在于政治上是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还在于它是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还在于军事上的坚持对日抗战,还在于重庆人民为支援抗战而贡献的人力、物力、财力,乃至热血与生命,还在于抗日战争造就了重庆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基础……《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国抗战重庆历史地位研究》作者立足于新世纪新时代的史学高度,通过解决新形式下中国抗战重庆历史地位研究中的若干新问题,揭示近现代重庆历史发展的规律,使《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国抗战重庆历史地位研究》框架体系独特,内容观点正确,语言文字活泼。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国镛,男,1959年12月生,重庆市长寿区人。西南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党史学会副会长、重庆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会秘书长、重庆市历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1980年起先后就读和进修于西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等,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法学硕士学位。先后在空军雷达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等单位任教并担任西南师范大学马列基础部副主任、经济政法学院副院长、政法学院副院长等职务。出版专著《中国抗战重庆陪都史专题研究》、《三代领导核心关于现代化建设思想比较研究》、《经营谋略学概论》、《重庆国民政府》、《民国史纪事本末》(第六卷)等10余部主编教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解读》、《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等10余本,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
展开
内容介绍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抓住机遇,奋发图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笔者对中国抗战重庆陪都史的研究,始于15年前。1990年8月,重庆市历史学会有一些老同志,他们经常一起协作攻关,撰写出了《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等专著。笔者有幸成为他们培养的对象,不仅参与其中,而且还受到他们的重用。1993年10月,由重庆市政协、重庆市党史学会、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重庆陪都史研究会等10家单位联合发起,重庆大学主办,重庆钢铁集团总公司协办,召开了中国首届“重庆抗战陪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笔者的文章不仅入选,而且还在大会上进行发言。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重庆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决定编撰一套反映重庆抗战的丛书。初定15本,后来增加1本,变为16本。其中笔者和杨光彦(当时为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教授)、陈明钦(马列部主任)等接受了《重庆国民政府》的编写任务。经过艰苦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任务,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好评。1997年,笔者与杨光彦教授一起,又得到南开大学魏宏运教授主持的辽宁省九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民国史纪事本末”(七卷本500万字)有关《抗日战争时期》下册的编撰任务。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也圆满完成了任务。自那以后,笔者并没有放松在这方面的思考,相继写了一此文章。
    重庆抗战历史地位的内容是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和之后又有较大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抗战重庆历史地位研究几乎被视为“禁区”。改革开放后,中国学术界特别是重庆的史学工作者坚持“以史为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过去视为“禁区”的抗战历史特别是重庆国民政府历史的研究开始逐步涉猎,开辟了许多研究新领域,涌现出了一些专家学者,发表和出版了不少研究成果,繁荣了史学舞台。这种繁荣并没有结束,《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国抗战重庆历史地位研究》就是这繁荣的万花园中的一朵小花。
展开
精彩书摘
    曾经有学者说重庆三次设都,三次直辖,笔者在1997年“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上,也曾使用过这样的观点。但事后研究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第一,春秋时期的所谓“国”与代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中央级政权、全国性的“王朝”是不能等同的,我们通常所说的首都,是一个王朝、一个国家政权的所在地,而不是一个地方性政权的所在地;第二,明玉珍所谓的“大夏”国,由于不是合法的,更不是全国性的,所以,也不能把当时的重庆称为“首都”。重庆真正成为全国性合法的政府所在地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没有抗战,就没有重庆陪都,没有重庆陪都,也就没有中国真正意义的抗战。蒋介石背叛革命后,抛弃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于1927年4月18日在南京建立了新的国民政府(史称南京国民政府)。自那以后,南京国民政府一直宣布以南京为首都,并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而先后择定和迁都他处。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挑起一二八事变,大举进攻上海。同时,有数艘日本军舰,驶至南京下关江面,作种种战斗准备。这样,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就受到直接的威胁。当时南京的形势,据时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长的陈公博回忆,“如果真是战争,南京确是危险的,只在南京的下关,就泊有日本几条兵舰,把国民政府摆在日本炮火射程之内,岂不变了容易作城下之盟?行政院一成立,即商议马上把政府迁洛阳”。对于政府迁洛一事,在国民党的高层中虽有不同意见,但宋子文、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极力主张,终于成行。宋子文认为:“国民政府移驻中国历史上名都洛阳办公,系逻辑上必然之步骤。在日本炮舰暴力威胁之下,任何政府必不能正当行使其职权。”蒋介石在1月29日的日记中也称:“决心迁移政府,与倭长期作战,将来结果不良,必归罪于余一人,然而两害相权,当取其轻,政府倘不迁移,则随时遭受威胁,将来必作城下之盟,此害之大,远非余一人获罪之可比……”1月30日,在蒋介石等人的建议下,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行政院长汪精卫联合签署了《国民政府移驻洛阳办公宣言》,宣布:“政府为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不受暴力胁迫起见,已决定移驻洛阳办公。”次日,汪精卫在河南开封联欢社讲演时,又详细阐述了国民政府暂移洛阳办公的原因。他说:“二十八日日本军舰驻泊下关者已有三艘,现在增至七艘,一旦启衅,供职于国民政府诸人生命虽不足惜,其如政府机关不能完全自由行使职权,则全国政务便陷于无政府的状态,其贻祸国家,宁可思议!因为这样,我们终于决定将国民政府移至洛阳办公。……坦白些说,政府如果预备屈服于日本暴力之下,为城下之盟,则或者不会离南京;如果预备以最大牺牲,为长期之抵抗,则必然将国民政府移至中原腹地。因为如此,始能团结各种力量,以策应全国。国民政府迁至洛阳办公,其最大精神即在于此。”
展开
目录
自序
绪论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中国政府外交政策的转变
二、中国社会政局的转变
三、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关系的分化
四、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五、从“千古罪人”到“千古功臣”

上编
第1章 重庆: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
一、重庆政治地位的迅速提升
二、重庆战时首都地位的确立
三、重庆战时首都地位的发展

第2章 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
一、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成立
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建立
三、打下外交工作的基础
四、创立红岩精神和影响陪都文化

第3章 重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政治舞台 
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组织与形式
二、协商谈判:国共合作的具体途径和形式
三、军事上相互支持相互沟通

第4章 重庆:周恩来外交谈判的“练兵场”
一、周恩来抗战国共谈判实践
二、周恩来抗战国共谈判的艺术风格
三、周恩来抗战国共谈判的理论经验

第5章 重庆:中国民主党派的摇篮
一、各民主党派的建立
二、促进中国团结抗战
三、促进民主宪政运动高涨

第6章 重庆:台湾革命同盟会的主阵地
一、台湾革命同盟会的组建过程
二、台湾革命同盟会统一的原因
三、台湾革命同盟会的主要工作
四、台湾革命同盟会的结束

下编
第7章 重庆:战时中国军事指挥堡垒
一、中国军事机构所在地
二、在重庆举行的军事会议
三、在重庆组织的大会战

第8章 重庆:远东战场的军事指挥基地
一、重庆在远东军事地位的确立
二、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的成立
三、中国远征军征战滇缅

第9章 重庆:战时中国的外交平台
一、争取国际对华援助
二、加强国际合作
三、拓展中国国际新形象

第10章 重庆:美国总统特使的实验地
一、抗战后期罗斯福派来重庆的特使
二、纳尔逊与中国战时生产局
三、赫尔利的使华及其助蒋反共

第11章 重庆:战时中国经济的发展重心
一、战时重庆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战时重庆工业的外引内联
三、抗战时期重庆交通运输业外引内联

第12章 重庆:战时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
一、战时重庆文化教育中心地位的确立
二、关于战时迁渝高校的数量问题
三、抗战时期重庆高校的内联外引

结束语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共关系的政策策略
一、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共关系的政策
二、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共关系的策略
三、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共关系的基本原则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