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br> 4.长征的决策和准备<br> 从1934年5月起,党和红军的领导层开始酝酿战略转移问题,并报告共<br> 产<br> 国际,同时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了筹划战略转移的“三人团”,但一<br> 直举棋<br> 不定。到9月初,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已彻底绝望后,才开始战略<br> 转移<br> 的准备工作。<br> 长征的准备工作是在极少数中央领导人中秘密地进行的,没有向党内、<br> 军<br> 内进行解释和动员,包括一些红军高级将领和地方领导人都蒙在鼓里,甚至<br> 连<br> 中央政治局也没开会讨论过。中央红军长征前,虽然在健全高级指挥机关、<br> 人<br> 力物力、在进军方向、人员走留等方面做一些准备工作,但十分仓促,不充<br> 分,广<br> 大红军指战员不知道战略转移的意图,不能提高热情与积极性,并带了许多<br> 坛<br> 坛罐罐,对长途行军作战十分不利。<br> 10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接替中央红<br> 军<br> 主力的防御,主力集中瑞金、雩都,准备执行新的任务。9日,红军总政治<br> 部发布<br> 《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要求“加强部队的政治、军事训<br> 练,发<br> 扬部队的攻击精神,准备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进行长途行军与战斗”。<br> 战略转移的最初计划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攻,到湘鄂西同红二、红<br> 六军<br> 团会合,创建新的根据地。因此,出发时把战略转移称“西征”,西征部队<br> 称“野<br> 战军”,最高指挥机关是“野战司令部”。<br> 为了便于随军行动,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和直属<br> 部队<br> 编为两个野战纵队。第一野战纵队,又名“红星纵队”,由红军总部和干部<br> 团组<br> 成,叶剑英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钟伟剑任参谋长,王首道任政治部主<br> 任。<br> 博古、李德、周恩来、朱德等随该纵队行动。<br> 第二野战纵队,又名“红章纵队”,由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机关<br> 、后勤<br> 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青年团等组成,李维汉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br> ,邓发<br> 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参谋长,邵式平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br> 、张<br> 闻天、王稼祥等随该纵队行动。<br> 以上两个野战纵队和红军主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共<br> 8.6万<br> 人,组成战略转移的野战军。第一军团,林彪为军团长,聂荣臻为政治委员<br> ,左<br> 权为参谋长,朱瑞为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第二、第十五师;第三军团,<br> 彭德怀<br> 为军团长,杨尚昆为政治委员,邓萍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下辖<br> 第四、<br> 第五、第六师;第五军团,董振堂为军团长,李卓然任政治委员,刘伯承为<br> 参谋<br> 长,曾日三为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十三、第三十四师;第八军团,周昆为军<br> 团长,<br> 黄苏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任参谋长,罗荣桓为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二十一、<br> 第二<br> 十三师;第九军团,罗炳辉为军团长,蔡树藩为政治委员,郭天民为参谋长<br> ,黄火<br> 青任政治部主任。<br> 中央红军长征前,中共中央决定由项英、瞿秋白、陈毅、贺昌等组成中<br> 共苏<br> 区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项英为中央分<br> 局<br> 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为办事处主任,梁柏台为副主任,<br> 统一<br> 领导留下来的红二十四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坚持斗争。P12-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