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红色铁流:红军长征全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995449
  • 作      者:
    刘益涛, 张树军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部史诗般的长征故事。<br>    一部记录艰苦卓绝长征历程,歌颂英勇无畏长征精神的长征故事。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曾有过“万里长征”的壮举,也为中国革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是,由于当时革命的艰难困苦,以及连年的战争毁坏,到今时今日留下的文字记载甚少。本书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塑造了一群活生生的红军将领和战士的英雄形象,也细致刻画了善良朴实的普通百姓。
展开
内容介绍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伟大长征的辉煌业绩,我们组织地方党史部门和党史工作者撰写和编辑了《红色铁流——红军长征全录》一书。<br>    本书编写,按现在的行政区划,以红军长征经过省份为篇。<br>    本书编排,以红军长征概况为首,之后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经过地,最后是落脚点。由于参加长征的有四支红军队伍,相互之间有交叉,因而在编排次序上既按时间,双兼顾线路。
展开
精彩书摘
    书摘<br>    4.长征的决策和准备<br>    从1934年5月起,党和红军的领导层开始酝酿战略转移问题,并报告共<br>    产<br>    国际,同时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了筹划战略转移的“三人团”,但一<br>    直举棋<br>    不定。到9月初,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已彻底绝望后,才开始战略<br>    转移<br>    的准备工作。<br>    长征的准备工作是在极少数中央领导人中秘密地进行的,没有向党内、<br>    军<br>    内进行解释和动员,包括一些红军高级将领和地方领导人都蒙在鼓里,甚至<br>    连<br>    中央政治局也没开会讨论过。中央红军长征前,虽然在健全高级指挥机关、<br>    人<br>    力物力、在进军方向、人员走留等方面做一些准备工作,但十分仓促,不充<br>    分,广<br>    大红军指战员不知道战略转移的意图,不能提高热情与积极性,并带了许多<br>    坛<br>    坛罐罐,对长途行军作战十分不利。<br>    10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红二十四师和地方武装接替中央红<br>    军<br>    主力的防御,主力集中瑞金、雩都,准备执行新的任务。9日,红军总政治<br>    部发布<br>    《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要求“加强部队的政治、军事训<br>    练,发<br>    扬部队的攻击精神,准备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进行长途行军与战斗”。<br>    战略转移的最初计划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攻,到湘鄂西同红二、红<br>    六军<br>    团会合,创建新的根据地。因此,出发时把战略转移称“西征”,西征部队<br>    称“野<br>    战军”,最高指挥机关是“野战司令部”。<br>    为了便于随军行动,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和直属<br>    部队<br>    编为两个野战纵队。第一野战纵队,又名“红星纵队”,由红军总部和干部<br>    团组<br>    成,叶剑英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钟伟剑任参谋长,王首道任政治部主<br>    任。<br>    博古、李德、周恩来、朱德等随该纵队行动。<br>    第二野战纵队,又名“红章纵队”,由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机关<br>    、后勤<br>    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青年团等组成,李维汉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br>    ,邓发<br>    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参谋长,邵式平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br>    、张<br>    闻天、王稼祥等随该纵队行动。<br>    以上两个野战纵队和红军主力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共<br>    8.6万<br>    人,组成战略转移的野战军。第一军团,林彪为军团长,聂荣臻为政治委员<br>    ,左<br>    权为参谋长,朱瑞为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第二、第十五师;第三军团,<br>    彭德怀<br>    为军团长,杨尚昆为政治委员,邓萍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下辖<br>    第四、<br>    第五、第六师;第五军团,董振堂为军团长,李卓然任政治委员,刘伯承为<br>    参谋<br>    长,曾日三为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十三、第三十四师;第八军团,周昆为军<br>    团长,<br>    黄苏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任参谋长,罗荣桓为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二十一、<br>    第二<br>    十三师;第九军团,罗炳辉为军团长,蔡树藩为政治委员,郭天民为参谋长<br>    ,黄火<br>    青任政治部主任。<br>    中央红军长征前,中共中央决定由项英、瞿秋白、陈毅、贺昌等组成中<br>    共苏<br>    区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项英为中央分<br>    局<br>    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为办事处主任,梁柏台为副主任,<br>    统一<br>    领导留下来的红二十四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坚持斗争。P12-13
展开
目录
红军长征概况<br>一、长征序曲<br>1.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br>2.抗日先遣队北上<br>3.红六军团西征<br>4.长征的决策和准备<br>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br>1.中央红军出发长征<br>2.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br>3.湘江之战<br>4.转兵贵州<br>三、伟大的转折<br>1.占领遵义<br>2.遵义会议<br>3.四渡赤水<br>4.巧渡金沙江<br>四、挺进川西北<br>1.会理会议<br>2.通过彝族区<br>3.强渡大渡河<br>4.翻越夹金山<br>五、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br>1.策应中央红军<br>2.强渡嘉陵江<br>3.西进松理茂地区<br>4.迎接中央红军<br>六、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与北上<br>1.懋功会师<br>2.北上战略方针的确定<br>3.张国焘的宗派活动<br>4.征服草地,打开北上通路<br>5.中央率红一方面军主力先行北上<br>七、红二十五军长征先期到达陕北<br>1.西进陕南<br>2.创建鄂豫陕根据地<br>3.北上陕甘<br>4.与陕甘红军会师<br>八、革命大本营奠基西北<br>1.突破天险腊子口<br>2.确定陕北为落脚点<br>3.向陕北根据地进军<br>4.奠基礼<br>5.巩固和扩大陕甘根据地<br>九、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br>1.张国焘另立“中央”<br>2.红四方面军转战川康边<br>3.党同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br>4.西进康北<br>十、红二、红六军团的长征<br>1.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建立<br>2.向湘黔边转移<br>3.进军黔西<br>4.转战滇黔边<br>5.渡江北上<br>十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br>1.甘孜会师<br>2.红二、红四方面军北进<br>3.岷洮西战役<br>十二、长征的胜利结束<br>1.夺取宁夏战略计划的制定<br>2.同张国焘西进主张的斗争<br>3.三军大会师<br>4.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br>江西篇<br>一、抗日先遣队北上<br>1.瑞金誓师出征<br>2.重溪整编<br>3.怀玉山失败<br>二、红六军团奉命出征湘西北<br>1.战斗在湘赣根据地<br>2.中央训令西征<br>3.踏上西进征程<br>三、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br>1.长征的直接准备<br>2.南线谈判<br>3.撤离主战场和瑞金<br>4.渡过于都河<br>5.突破第一道封锁线<br>福建篇<br>一、福建苏区人民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作<br>倾力准备<br>1.为战略大转移补充兵员<br>2.为战略大转移准备军需<br>二、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福建<br>1.向白区挺进<br>2.攻打福州城<br>3.进入闽东闽北苏区<br>三、红九军团、闽赣省机关从长江<br>宁化出发长征<br>1.长征前夕在长汀、宁化的中央红军<br>2.温坊战斗和松毛岭保卫战<br>3.红九军团、闽赣省机关从长汀、宁化出发长征<br>四、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展开顽强阻击<br>1.福建军区及地方武装的阻击<br>2.闽赣军区及地方武装的阻击<br>3.独立第七团的阻击战<br>浙江篇<br>一、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浙西南、浙西<br>1.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浙西南<br>2.出击浙西<br>二、北上抗日先遣队再次转战浙西<br>1.北上抗日先遣队改编与中央军区的最新指示<br>2.红十九师进逼杭州<br>3.茶山会议<br>三、挺进师在浙江坚持三年游击战争<br>1.创建浙西南游击根据地<br>2.创建浙南游击根据地<br>3.编入新四军<br>安徽篇<br>一、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安徽<br>1.皖南的斗争形势<br>2.红七军团到皖南<br>3.红十军团到皖南<br>4.谭家桥战斗<br>5.转战皖南<br>6.抗日先遣队在皖南的革命影响<br>广东篇<br>一、中央红军长征过南雄<br>二、中央红军冲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br>1.国民党军在仁化县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br>2.中央红军突破城口<br>3.红军在城口休整<br>4.铜鼓岭阻击战<br>5.红军烈士永垂不朽<br>三、红军长征部队过乐昌<br>1.抢占制高点——九峰山<br>2.翻越大王山<br>3.掩护中央纵队向西前进<br>4.茶料阻击战<br>5.当地群众对红军的支援<br>四、部分红军迂回连县<br>1.红一、红九军团一小部进入连县<br>2.红五军团一部进入连县<br>3.红军在连县的主要战斗<br>湖南篇<br>一、红六军团西征到湘西<br>1.奉命西征,桂东誓师<br>2.迂回湘南,抢渡湘江<br>3.转战湘西南,会合红二军团<br>4.落脚湘西,策应中央红军长征<br>二、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在湖南<br>1.进军湘南,连破敌人第二、第三道封锁线<br>2.奔袭道县,抢占蓝山<br>3.宁远溃敌,抢渡潇水<br>4.血战湘江,道县悲歌<br>5.通道转兵,化险为夷<br>三、红二、红六军团从湖南出发长征<br>1.打破“围剿",决策远征<br>2.抢渡沅、澧,挺进湘中<br>3.迂回转战,出湘入黔<br>4.留守湘西,孤军奋战<br>广西篇<br>一、红六军团西征过桂北<br>二、中央红军长征过广西<br>1.中共中央决策突破湘江<br>2.桂系自保撤防湘江<br>3.红一军团觉山阻击湘军<br>4.红五师新圩血战桂军<br>5.红四师坚守光华铺<br>6.铁流奔腾过湘江<br>7.红军征服越城岭<br>三、民族团结铸丰碑<br>1.制定正确的瑶苗少数民族政策<br>2.严格执行群众纪律<br>3.坚决保护各族同胞的利益<br>4.各族同胞舍生忘死支援红军<br>贵州篇<br>一、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br>1.避敌锋芒,转兵贵州<br>2.黎平会议<br>3.猴场会议与突破乌江<br>4.占领遵义,进击桐梓<br>5.遵义会议<br>6.四渡赤水,出奇制胜<br>7.战略骑兵——红九军团<br>8.黔北革命根据地<br>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过贵州<br>1.红六军团西征入黔<br>2.木黄会师<br>3.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入黔东、黔西<br>4.红二、红六军团在黔、大、毕反“围剿"的斗争<br>5.乌蒙山千里回旋战<br>6.盘县会议,渡江北上<br>7.黔西北革命根据地<br>重庆篇<br>一、红四方面军攻克城口,策应中央红军长征<br>1.攻克城口县城<br>2.城口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br>3.策应中央红军长征<br>二、红二、红六军团挥师渝东南,<br>配合中央红军长征<br>1.红三军在渝东南地区的活动<br>2.红二、红六军团南腰界会师<br>3.配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br>三、红一军团挺进綦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br>1.红一军团进入綦江<br>2.红一军团在綦江石壕的活动<br>四、留下革命精神.播下革命火种<br>1.红军撤离后反动派的反攻倒算<br>2.红军撤离后人民的不屈斗争<br>云南篇<br>一、中央红军过云南<br>1.避实就虚,集结威信<br>2.扎西会议,完成转折<br>3.征战滇东,威逼昆明<br>4.抢占渡口,巧渡金沙江<br>5.红九军团威震滇东北<br>6.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br>二、红二、红六军团转战云南<br>1.乌蒙回旋,突出重围<br>2.转战滇中,威逼昆明<br>3.横扫滇西,巧渡金沙江<br>4.中甸休整,准备继续北上<br>三、云南人民对长征的支持及长征对<br>云南人民革命斗争的深远影响<br>1.云南各族群众对红军的支持<br>2.红军长征对云南的影响<br>四川篇<br>一、中央红军长征人川<br>1.一渡赤水首入川<br>2.重返川南<br>3.再回川南调滇军<br>4.四渡赤水离川南<br>二、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再入川<br>1.渡金沙江勇夺通安镇<br>2.两攻会理城<br>3.会理会议<br>三、挥师北上过凉山<br>1.兼程北上到礼州<br>2.转战千里的红九军团<br>3.乘敌不备到冕宁<br>4.彝海结盟<br>5.偏师惑敌,佯攻奏效<br>四、狭路相逢勇者胜<br>1.强渡大渡河<br>2.两路红军剑指泸定城<br>3.英雄飞夺泸定桥<br>4.后卫痛击尾追敌<br>五、冲破围堵直抵夹金山<br>1.奇袭飞越关<br>2.慑于红军威,杨森把路让<br>3.突破天全,智取芦山<br>4.翻越夹金山<br>六、红四方面军策应中央红军<br>1.强渡嘉陵江战役<br>2.挺进岷江上游接应中央红军<br>3.夹金山北面胜利会师<br>七、中共中央与张国焘在战略上的分歧<br>1.北上方针的提出与两河口会议<br>2.《松潘战役计划》的实施与终止<br>3.中共中央同张国焘的斗争<br>4.政治局召开芦花会议<br>5.《夏洮战役计划》的制定<br>6.沙窝会议和毛儿盖会议<br>八、右路军征服草地与中共中央率<br>红一方面军主力离川北上<br>1.右路军征服草地<br>2.红军防线的收缩与包座大捷<br>3.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br>4.红一方面军主力离川北上<br>九、张国焘另立“中央”和南下的破产<br>1.阿坝会议和卓木碉会议<br>2.南下受挫百丈关<br>十、红四方面军转进川西北<br>1.西进征服两座大雪山<br>2.创建新区与面临的困境<br>3.张国焘被迫撤销第二“中央”<br>4.开展北上准备<br>十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与共同北上<br>1.打通道路迎接红二、红六军团<br>2.筹集物资迎接会师<br>3.甘孜会师<br>4.红二、红四方面军离川艰难北上<br>十二、长征红军在四川的地方工作与<br>四川人民对红军的支援<br>1.建立地方党政组织和武装<br>2.地方党组织和各族人民对红军的支援<br>3.红军长征对四川人民的深远影响<br>青海篇<br>一、红军长征过果洛班玛<br>二、红军过班玛时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与执行<br>1.坚决执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br>2.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br>3.宣传党的民族政策<br>河南篇<br>一、红二十五军开始战略转移<br>1.红二十五军的建立和花山寨会议<br>2.积极准备转移,穿过平汉铁路西进桐柏<br>3.佯攻枣阳,乘虚北上<br>4.激战独树镇,挺进伏牛山<br>5.进军豫陕边区<br>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br>1.庾家河会议<br>2.抓紧有利时机,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br>3.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反“围剿”斗争<br>中巩固、发展<br>4.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北上配合中央红军<br>5.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斗争<br>6.鱼水情深的党群、军民关系<br>湖北篇<br>一、红二十五军长征前在湖北的斗争及长征的决策<br>1.红二十五军长征前在湖北的情况及战略转移的早期酝酿<br>2.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决策<br>二、红二十五军长征走湖北<br>1.枣阳之战<br>2.创建郧西革命根据地<br>3.继续长征,红二十五军离开郧西革命根据地<br>甘肃篇<br>一、红二十五军长征过甘肃<br>1.突入甘肃两当,威逼天水<br>2.切断西兰公路<br>3.四坡村背水之战<br>4.挥师陕北<br>二、红一方面军长征在甘肃<br>1.俄界会议<br>2.突破天险腊子口<br>3.哈达铺整编<br>4.突破渭河封锁线<br>5.榜罗镇会议确定长征落脚点<br>6.控制西(安)兰(州)大道<br>7.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br>8.实施西征战役计划<br>三、红二方面军长征在甘肃<br>1.北进甘南哈达铺<br>2.成功实施成徽两康战役<br>3.开辟陇南临时革命根据地<br>4.维护全党全军团结<br>5.撤离陇南,转移北上<br>6.突破封锁线,胜利会师<br>四、红四方面军长征过甘肃<br>1.抢占腊子口,包围岷州城<br>2.成功实施岷洮西战役<br>3.开辟甘南临时革命根据地<br>4.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br>5.中共中央西北局漳县会议和洮州会议<br>6.执行通庄静会战役计划,完成会师部署<br>五、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在甘肃的重要意义<br>宁夏篇<br>一、红军长征在宁夏<br>1.红二十五军长征在宁夏<br>2.红一方面军长征在宁夏<br>二、红军西征在宁夏<br>1.西征战役及其在宁夏的主要战斗<br>2.红军西征在宁夏的民族统战工作<br>3.争取东北军,促进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r>4.红军西征在宁夏的建党建政活动<br>三、红一、红二方面军将台堡会师<br>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聚同心城<br>五、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在宁夏的重要军事活动<br>1.宁夏战役与海打战役<br>2.关桥堡歼敌计划<br>3.萌城战斗与山城堡战役<br>陕西篇<br>一、红二十五军长征到陕西<br>1.红二十五军长征进入陕南<br>2.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br>3.红二十五军北上西北革命根据地<br>4.红十五军团的成立<br>5.红七十四师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br>二、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长征到陕北<br>1.中共中央率红军陕甘支队长征到吴起<br>2.纠正错误肃反,挽救西北革命根据地<br>3.象鼻子湾讲话鼓舞人心<br>4.保卫和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br>5.西北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br>三、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br>1.瓦窑堡会议新决策<br>2.实现西北抗日力量的大联合<br>3.红军东征<br>4.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转变<br>5.红军西征,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