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文化的展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42617214
  • 作      者:
    殷海光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编辑推荐
    殷海光,金岳霖的学生、李敖的老师,台湾知识界的一面旗帜、青年学子的精神导师。港台学界评誉《中国文化的展望》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追求中国现代化的学术良心与道德勇气”,“讨论中国文化。问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展开
作者简介
    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湖北黄冈团风县人。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早年求学于西南联大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曾师从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1949年后任教于台湾大学哲学系,并担任多种刊物主笔。殷海光是五六十年代台湾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以其深刻的思想、缜密的逻辑、饱蘸激情的文字影响了许多人,在民主思想启蒙传播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主要著作有《逻辑学讲话》、《中国文化的展望》、《生命的意义》、《思想与方法》、《自由的伦理基础》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殷海光的著作和思想,是20世纪中期中国思想界的耀眼华章;他所成就的道德人格和智慧,是值得知识界珍视的精神遗产。《中国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现代思想史上一部重要文献。书中采用西方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及逻辑分析的方法。讨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作者具有开阔的视野,能把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部分来对待,能以世界的.全局的眼光来展望中国文化,对读者颇具启发意义。
展开
精彩书评
    (殷海光)对台湾的民主发展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也启发了好几代的台湾青年在自由民主这条路上摸索前进。
  ——摘自马英九2009年8月15日 在殷海光逝世四十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系由解决问题的传统方法构成的。文化也由许多反应形式构成。在一个文化中,大家都曾接受这些反应形式,因为这些反应形式在实际生活中曾经行之有效。简单地说,文化是由学习得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构成的。<br>    32.克罗孔和莱顿(Leighton),一九四六年:<br>    在人类所遭遇的问题之中,有许多问题是一再出现的,有些问题则是无可避免的。而人类应付这些问题的方法受人类禀赋的生物学的装备限制,而且也受外界某些事实限制。但是,对于最大多数问题,解决的可能途径则干殊万别。任何文化系由一组习惯的和传统的思想方式、情绪和反应方式构成。这些方式足以表现一个特殊社会在一个特殊的情境里应付问题时特别不同的地方。<br>    33.莫利斯(Morris),一九四八年:<br>    一种文化是生活的蓝图。一群互相影响的人本着这一蓝图而特别好尚某些行为动机而不好尚别的行为动机;或者,他们宁愿采用某些方法而不采用其他方法来满足这些动机。我们在这里所当着重的字眼是“好尚”。选择,是生物生存的一要素。生存即是作选择。人们常常宁愿选择某些目标而不选择别的目标,并且宁愿选择某些方法来达到所定目标而不愿用别的方法来达到。一种文化是被一群人所采用且在时间中传袭下来的一种选择型模。<br>    任何文化是适应外界环境和人为环境的一套技术。就文化的这一方面来说,上列定义可说触及文化的发生条件。然而,文化的产生不仅由于适应环境,也由于创造的冲动所致。依事实观察,人类如果没有创造的冲动,那末人类的文化至少要比现有的少一半。我们很不容易说,哲学、诗歌、文学、艺术是产于实际的需要。<br>    这一类的定义所着重的是文化之型模或组织。
展开
目录
    序言<br>    第一章 天朝型模的世界观<br>    第二章 什么是文化?<br>    一 清开道路<br>    二 文化的定义<br>    第一组 记述的定义<br>    第二组 历史的定义<br>    第三组 规范性的定义<br>    第四组 心理的定义<br>    第五组 结构的定义<br>    第六组 发生的定义<br>    <br>    第三章 文化的重要概念<br>    一 文化的变迁<br>    A 濡化<br>    B 文化价值的移接<br>    C 文化与性格<br>    二 本土运动<br>    三 文化的罗聚形态<br>    四 文化的特征<br>    五 文化价值与生物逻辑过分违离的问题<br>    六 文化对文化的倚赖<br>    七 历史与文化<br>    八 文化的繁缛化<br>    九 文化理想与文化现实<br>    十 文化与价值<br>    十一 文化的普同基础和特殊形色<br>    十二 文化所在的层次、原料和功能<br>    <br>    第四章 近代中国文化的基线<br>    一 家<br>    二 中国社会的基型<br>    三 社会的层级<br>    四 我族中心主义<br>    五 离隔和心性凝滞<br>    六 合模要求<br>    七 长老至上<br>    八 地位与声威要求<br>    九 两性分别森严<br>    <br>    第五章 中国社会文化的激变<br>    一 家庭的瘦化<br>    二 孔制崩溃<br>    三 本土运动<br>    A 三元里事件<br>    B 义和团运动<br>    C 五四运动<br>    (一) 五四运动的定义<br>    (二) 五四运动的背景<br>    (三) 五四运动的经过<br>    (四)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br>    (五) 五四运动的影响<br>    (六) 五四运动的批评<br>    四 代间紧张与冲突<br>    <br>    第六章 一个长久的论争<br>    第七章 保守的趋向及其批评<br>    一 一个论辩<br>    二 保守主义者的特征<br>    A 国粹派<br>    B 义理派<br>    三 保守主义的基本观念<br>    四 保守主义的批评<br>    五 保守主义的社会文化功能<br>    <br>    第八章 自由主义的趋向<br>    一 严复<br>    二 谭嗣同<br>    三 梁启超<br>    四 吴虞<br>    五 胡适<br>    六 吴稚晖<br>    <br>    第九章 西化的主张<br>    一 西化言论的选择<br>    A 胡适<br>    B 陈序经<br>    二对西化主张的批评<br>    A 全盘西化有否必要?<br>    B 全盘西化有否可能?<br>    <br>    第十章 中体西用说<br>    一 时代的背景<br>    二 中心的论旨<br>    三 批评的分析<br>    四 影响扩大的原因<br>    五 一个翻版<br>    <br>    第十一章 现代化的问题<br>    一 西方近代文化的扩张<br>    A 伊斯兰世界<br>    B 印度<br>    C 日本<br>    二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br>    A 器用的现代化<br>    B 制度的现代化<br>    C 思想的现代化<br>    三 现代化的涵义<br>    四 科学与社会<br>    <br>    第十二章 民主与自由<br>    一 民主与自由不是一件事<br>    二 对民主的正反两种看法<br>    三 民主的优点<br>    A 数头而不必砍头<br>    B 民主政制比较接近自由<br>    C 民主政制能使大家热心公共事务<br>    D 镇制权的使用受到限制<br>    四 民主的后进问题<br>    五 中国的民主问题<br>    A 在消极方面<br>    B 在积极方面<br>    六 自由的涵义<br>    A 自由的几种重要概念<br>    B 波柏尔的提示<br>    ……<br>    第十三章 世界的风暴(存目)<br>    第十四章 道德的重建<br>    第十五章 知识分子的责任<br>    附录一 读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br>    附录二 有关《中国文化的展望》的几个问题——并答许倬云先生<br>    附录三 殷海光遗著《中国文化的展望》我评<br>    附录四 《中国文化的展望》的阅读问题<br>    人名英汉对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