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另一种西学: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1089295
  • 作      者:
    叶隽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作者简介
    叶隽,男,1973年生于江苏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曾在德、英等学术机构做研究。发表论文、学术随笔多篇,合译有《教育与未来》等多种。
展开
内容介绍
    以往学界经常使用的“西学东渐”这一概念,过于宽泛,因为具体到各个国家 的思想文化资源,都不尽相同,尤其是与“英美传统”和“苏联资源”有异的德国 思想,更是具有鲜明的特性。同样,在“西学东渐”进程中,由于接受主体的不 同,往往决定了受者选择趣味与价值取向的重大差别。考察德国思想资源之进入现 代中国,留德学人的作用举足轻重。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本论文选择现代留德学人 作为研究对象,在具体写作中,将20世纪上半期的马君武、宗白华、陈铨与冯至作 为重点个案;在适当的时候,也会考察同时期影响较大的留德学人。
    此前对中国留德学人的叙述和研究主要停留于史实的梳理,极少有对个案的深入探 究,因而缺乏对研究对象的“同情之理解”、“体贴之敬意”;过去对这四位学人 的研究,主要强调了他们作为或革命者、或美学家、或战国策派代表、或杰出诗人 的一面,而忽略了他们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尤其是具有留学德国背景的现代知识分 子所具有的特殊性。正是鉴于学界的研究现状,本文将视线收缩,试图通过若干有 代表性的个案,揭示留德学人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影响与意义。在个案的选择与 研究中,尽可能考虑到各个不同时代(也注意相同时代的比较)、不同专业背景 (也注意相同专业的比较)、不同活动范围(也注意相同领域的比较)的相互渗 透,从而突出本文的问题意识:中国现代留德学人是如何为中国文化发展寻路的。
    研究的基本策略是:以小见大、以人带史、以问题出思想;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以 个案研究为基础、以观念梳理为线索、以为中国文化寻路命题的回应为中心、以影 响研究为基本方法,探讨中德思想文化关系的建立。
    故此,本文尝试在中德文化交流的大视野中,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变迁,从留 德学人归国后的文化史贡献这一角度进行把握,突出他们选择、借鉴和吸收德国资 源后的本土作用,通过文学史、教育史、学术史与思想史的渗透和关联,来追溯其 思想形成,并探讨德国资源在他们观念形成中的作用。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西学东渐与德国资源、留学生的文化史意义、中德两国 思想文化关系的深入分析,为论文勾勒出比较完整而清晰的理论框架。同时介绍学 界至今为止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该领域研究的基本范式,确立本论文的研 究思路以及推进的方向。
    第二章考察德国文化与马君武致用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实践 的关系。以“致用”理念来贯穿其早期启蒙翻译活动与日后出任广西大学校长的思 想发展历程,并将其思想总结为办理西大的致用大学理念。
    第三章探讨宗白华文化 建国理想的德国文化背景与现代文化史意义。挖掘出长期为“悠闲的美学家”所遮 蔽的,深藏“致用情怀”的宗白华形象,强调宗氏以抗战时代的《时事新报·学 灯》为平台,集众家之手来实现其文化建国理想。
    第四章与第五章分别考察陈铨的 “民族文学观”和冯至的“学院写作”与德国文化的关联。选择这两位经历相近、 专业相同、交游颇多然而遭遇却迥异的朋友,其实有同类比较的思路。就文学创作 的艺术性来看,陈铨确实要弱冯至一筹。但若论“入世”的积极与“致用”的情 结,陈铨又胜过冯至。
    在全文撰作中,择出作为德国思想文化象征的歌德,为中国现代留德学人提供 共同的话题。希望通过各位学人对歌德的不同诠释,来说明外来资源的接受,主要 还是取决于受者本身的思想趣味、价值取向乃至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六章“结语” 从理论的角度对全文进行梳理。总结现代留德学人的特点及其文化史意义,分析他们的德国文化观,揭示其利弊所在及其启示,更强调他们回应时代问题——为中国 文化寻路的成绩与缺失。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西学东渐视野中的德国资源与留德学人
    西学东渐,作为一种具有强大潜在冲击力的外来思想资源输入方式,其实早在明清之际就已开始,“从16世纪末开始,直到18世纪末中断,在两个多世纪里,缓缓地流淌在雄浑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①。这其中扮演主角的是远来的传教士,“利玛窦等之来也,一以传西方之宗教,一以传西方之学术。既供地志、时钟,兼自述其制器现象之能,明其不徒恃传教为生也”②。传教士的正业应当是传教,但他们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传播西方学术,是他们介入中国语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功用甚至超出宗教本身。而就中德文化交流而言,值得注意的是一位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有论者认为:“在17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汤若望的名声仅次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但这位德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实际作用,应该说超过利玛窦”③。就中德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汤若望作为当时享有重要声誉的传教士,德国资源之进入中国,实可以从他算起。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西学东渐视野中的德国资源与留德学人
第二节  留学生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意义
第三节  中德两国的思想文化关系
第四节  本书选择的四个个案
第五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德国文化与马君武致用大学理念的形成与实践
第一节  马君武在对德宣战问题上的态度及其对进化论思想的接受
第二节  “托命之所”与“致用之学”
第三节  马君武的致用大学理念与德国大学思想
第四节  在“诗人情怀”与“用世启蒙”之间--马君武对歌德的译介

第三章  宗白华文化建国理想的德国背景及其文化史意义
第一节  宗白华的文化建国理想及其留德经历
第二节  宗白华文化建国理想与德国思想的关联
第三节  文化建国者的“精神支柱”--宗白华的歌德观
第四节  宗白华文化建国理想的文化史意义及其影响

第四章  陈铨的民族文学观及其构建现代中国“狂飙运动”的尝试
第一节  陈铨的民族文学观及其留德经历
第二节  陈铨的民族文学观与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渊源
第三节  《野玫瑰》与现代中国“狂飙运动”的尝试

第五章  冯至的学院写作与德国文学渊源
第一节  冯至的学院写作及其留德经历
第二节  冯至对德国文化与政治的理性区分及其“学院写作”的核心内容
第三节  冯至的学院写作对现代中国的意义
第四节  救亡与沉潜--西南联大时代冯至、陈铨对歌德的诠释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中国现代留德学人的特点及文化史意义
第二节  现代留德学人的德国文化观
第三节  文化寻路路安在?
参考文献
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
非典时代的非常生活(代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