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代宫廷政变纪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1332440
  • 作      者:
    金性尧著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公开宫廷斗争内幕,再现宫廷政变真相!
展开
作者简介
    金性尧,当代著名学者。其“考评历史,议论诗文”的学术成就,与季羡林齐名,被誉为“南金北季”。先生著述等身,关于诗文方面的有《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新注》、《明诗三百首新注》、《炉边诗会》、《闲坐说诗经》、《夜阑话韩柳》等书;关于历史方面的有《伸脚婚姻法》、《清代笔祸录》、《清代宫廷政变纪要》、《饮马录》、《不殇录》、《土中录》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满清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其间宫廷内外的大小争斗,几天间断。皇族之间,建皇储、承帝位,可以牵起漫天风雨;朝臣之中,求上达、谋私利,也争得翻天覆地;而后妃、太监集团当中的钩心斗角,亦复不少。如此种种,构成了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
    清代宫廷争斗的酷烈,加上异族的神秘色彩,给宫廷政变,平添了浓烈的诡异味道。历来有关此课题的研究专著,寥寥可数,《清代宫廷政变纪要》作者以其深入研究,条分缕析,层层铺开,为读者展示出宫廷政变的面貌与原委。
    《清代宫廷政变纪要》中所谓宫廷政变,是从广义范围说的,如果从狭义的范围,那末,可写的就不多。内容以故事为单元,兼具掌故意味,有些齐东野语之类的荒诞传说,或予屏除,或予纠辨。
展开
精彩书摘
    董鄂妃入宫疑案
    前面说过,清世祖以六龄童而登帝位,原是宫廷政变的产物,多尔衮死后,他才亲政,年仅十四岁。当时郑亲王济尔哈朗还拥有辅政之名,世祖鉴于多尔衮的擅权,便摆脱济尔哈朗的干预,  《汤若望与顺治帝》油画像。谕令内三院:“以后一应章奏,悉进朕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清世祖实录》)。说明他不想再做影子皇帝,也反映他少年时的性格。据僧人木陈忞《北游集》所载:“上龙性难驯,不时鞭扑左右。”当时在北京的耶稣会教士汤若望也说:“他心内会忽然间起一种狂妄计划,而以一种青年人们底固执心肠,坚决施行,如果没有一位警告的人乘时刚强地加以谏止时,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激起他的暴怒来,竟致使他的举动如同一位发疯发狂的人一般。”杨丙辰译魏特《汤若望传》。这种性格,和他当年在关外的父亲正有一脉相通处。
    但他只活到二十四岁,政治上虽有所建树,毕竟成就不大,后人对他的生平,却颇有戏剧性的传说,最显著的为厚宠董鄂妃和出家五台山。
    世祖虽只享年二十四岁,却有十四个有名位的妃嫔,而按入葬清东陵等陵墓的后妃计算,则为三十余人。第一个皇后是博尔济吉特氏,即他生母孝庄太后的侄女,与世祖为表兄妹,后来却被废黜,理由是这件亲事原是多尔衮所定,但这只是藉口,因为立皇后时多尔衮已死,实际主持的是孝庄太后。孝庄把她侄女选进宫内为皇后,不但可藉此加强满蒙联姻的政治上作用(她们都是蒙古人),对孝庄本人也可在后宫中多一重耳目,但世祖却不顾大臣的劝阻毅然废黜。次年,又立了一个十四岁的博尔济吉特氏,即废后的侄女,孝庄的侄孙女,对世祖则为姑父。不料后来又要将她废黜,理由是孝庄患病时,第二后对孝庄的礼节很疏忽,可是反对将第二后废黜的恰恰是孝庄,所以后来第二后对孝庄极为感恩孝顺,不过世祖自此即与第二后疏远。单从这两件事情看,世祖长大后,母子之间的感情是并不融洽的。
    世祖为什么要废黜第二后?实是想把皇贵妃董鄂氏取而代之。董鄂氏的来历如何,《清史稿》这样记载着:“孝献皇董鄂妃生前所居之承乾宫。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皇贵妃,行册立礼,颁赦。”(下略)
    栋鄂即董鄂,明代称东古,原为部族名。董鄂氏为满洲世俗,三代武职。后世以秦淮名妓,冒襄(辟疆)爱妾董小宛相附会据孟森《董小宛考》,冒辟疆是先眷爱陈圆圆而后娶董小宛的。,经孟森考辨后,史学界已无人相信,故不必赘述。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董鄂氏是否以闺女入宫,却又是一个疑案。
    《汤若望传》中有这样一段传奇性记载: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打了一个极其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六六〇年产生一子应为一六五七年,即顺治十四年。一六六〇年为董鄂氏逝世年份,或因此误混。,是皇帝要规定他为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应为三个月)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亦甍逝。
    皇帝陡为哀痛所攻,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这是中国史籍笔记中所未曾记载的,汤若望很受世祖的尊重,还对世祖说过“淫乐是危险最大”的话,所以这段史料当可信从。再就军人之申斥夫人,世祖闻知后又打军人耳掴的情节看,似两人已在通情,而非世祖之单恋。
展开
目录
前言
谁揭开满族史的序幕
宫廷政变的边缘
父子不相容
一代枭雄与世长辞
大福晋殉葬疑案
从政敌到拥立
家奴告方酿成大狱
另立门户身死牢狱
人亡争兴
政变中的插曲
墨勒根亲王抢北京
阿济格谋乱夺政
两月之间荣辱大异
后皇翻前皇之案
顺治太后下嫁疑案
可怜千里草
董鄂妃入宫疑案
智擒权臣
快乐皇帝的烦恼
塞上废太子
东宫无主后的波澜
太子的再立与再废
世宗登位之谜
十四子与四子的公案
允禩的下场
允的下场
年羹尧致死之由
隆科多命归禁所
世宗的登位与暴卒
棋高一着的清高宗
太上皇与嗣皇帝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两次禁门之变
宣宗承统的真相
外患与内变
西太后初露锋芒
垂帘与女权
恭王与慈禧
变法与政变
帝党与后党
六君子之死
垂帘与垂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