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契丹”的远航
寻找“契丹”,这是西方15世纪到16世纪整整一百年航海史的灵魂。
自幼喜欢航海的哥伦布(Columbus,1451—1506)是马可。波罗的崇拜者,这个意大利热亚那人决心要找到马可·波罗讲述过的“契丹”。当时的地理学家托斯卡内里(Toscanelli)也是一个马可’波罗的崇拜者,他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给哥伦布提供了向西航行的地图。“契丹”不仅吸引着哥伦布,当时的西班牙国王也渴望着遥远的财富,他决定资助哥伦布的航行。两个人都把希望寄托在遥远的东方,西班牙国王为此还专门给了哥伦布一封致“契丹”大汗的书信。
1492年10月12日,经过30多天的航行,哥伦布的船队终于见到了陆地,这就是巴哈马群岛。在岛上他们见到了还处在原始社会后期的印第安人,男女老少都一丝不挂。哥伦布认为这可能是亚洲的边缘地区,他称之为“大印度地区”。lo月28日,他们发现了古巴,哥伦布认为古巴一定是“契丹”最荒凉之地,而马可·波罗所说的香料堆积如山的“契丹”刺桐港(位于今福建省泉州市)一定会被他发现。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返回西班牙,244天的远航结束。哥伦布向人们宣布,他已经找到了“契丹”。对欧洲来说,这是一个石破天晾的消息,一时间哥伦布名扬天下。
葡萄牙地处欧洲的最西端,诗人们用“陆地到此结束,大海由此开始”来形容这个欧洲小国。当时在葡萄牙四周,南部的地中海是意大利人的传统商业势力范围,北海和波罗的海是汉萨同盟的商业势力范围,北部和东部是西班牙,西部是无边的大西洋。这样的地缘政治格局,使葡萄牙人只能向南挺进。于是,葡萄牙人驾着他们的三维帆船沿着西非海岸慢慢向前推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