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亚里士多德的《气象学》
公元前340年左右,著名气象学家亚里士多德撰写了《气象学》一书。这是最为古老的一本气象学教科书。亚氏的观点十分有助于我们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他在欧洲科学界占据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文艺复兴时代(公元14至16世纪)。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哲学家,严格地说他不光是一位气象学家,他的《气象学》一书涵盖了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和气象学。他认为天气现象是由四个元素相互作用造成的,这四个元素是火、口气、水和大地。随着科学的进展,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论述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但是他对雨、风和虹的认识一直流传至今,获得科学家的肯定。
1.11 我们祖先的无上智慧
从殷墟小屯时代起,我国已是农耕社会。一年四季寒来暑往的规律对于农产品的培育、生长和收获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稻麦五谷早种或迟种十天,常会使农民一年辛苦的劳动获得成功或遭受失败。对于这些古代最早的农民来说,春季和生长季节的来临等这类知识乃是生产上急切需要的。3000多年前,天蝎座的中央部分,包括心宿二星即中国所讲的“火”星(此星古名“火”或“大火”)约于春分时出现,这成为一个大的节气。一个特任的官吏守望着这个星宿在东方地平线上的出现,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是由斗转星移来判断季节的来临的。
在春秋时代,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到了《礼记·月令》和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训》里,就已有二十四节气了。西方到如今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不像我们中国有立春、雨水、惊蛰等名称。这二十四节气非常实用,给普通老百姓以极大方便。明顾炎武《日知录》说:“器乐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戌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者矣。”春秋以前没有二十四节气,所以人们的衣食住行要看星宿的出没来决定,天文常识就很普遍。秦汉以后,有了节气、月令,像“清明下种,谷雨下秧”这类谚语和“九九歌”流行以后,一般老百姓就无须仰观天文了。
二十四节气对应的阳历日期是基本固定的(一般前后只差一天,而这一天是两个节气之间的间隔时间,不是日子的整数引起的),而其阴历则是不固定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属于阳历而不属于阴历。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历法是含有阳历成分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