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冰冻圈遥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30178297
  • 作      者:
    曹梅盛[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冰冻圈遥感》全面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冰冻圈遥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应用现状。根据冰冻圈特点、监测需求以及遥感特色,综合论述探讨了现代冰冻圈遥感的测量能力、局限性、未来应用潜力及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包括:冰冻圈地物测量需求及现代遥感测量准确性;根据实测和理论模式分析结果,系统总结了冰、雪和冻土在可见近红外、热红外、微波及无线电波段内的反射与发射波谱特征;从测量原理、方法及应用效果分别讨论了冰冻圈各组分——积雪、海冰、冰川冰盖、河湖冰及冻土的遥感监测。
    《冰冻圈遥感》旨在为遥感及其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专业课程教材,也适合环境、气候、水文、交通和农牧业研究人员以及与遥感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1.1  冰冻圈遥感技术应用意义
    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尤其是世界气象组织(wMO)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会议上首次正式将冰冻圈这一独特自然环境综合体,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并列,明确五大圈层通过相互作用与反馈机制,共同决定气候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使冰冻圈研究范畴最终形成,其研究重要性也获得广泛共识。尽管冰冻圈的整体研究开展较晚,但由于它是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库,又是现代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不但对气候有重大反馈作用,其自身变化也对环境产生显著影响,例如,可引起水资源重分配、工程建筑基础稳定性改变及冰雪灾害频发率变化等(程国栋,1996)。加之近年来迅速开展的涉及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变化研究,使得冰冻圈的研究内容和规模与日俱增,日益受到广泛重视。
    术语“冰冻圈”起源于希腊字kryos,意即严寒或冰冻寒冷。它的现代定义,由于不同专业领域研究与实践的出发点或注重点不同而各有侧重,所以界定冰冻圈的定义略有出入,但其含义及组成部分基本一致,即指地球表层每年至少部分时间处在零度以下所形成的各种类型积雪、冰川、河流湖泊中的淡水冰、海冰、地下冰及多年冻土(施雅风,1998)。冰冻圈经由这些组成部分影响地表与大气问的能量和水汽交换通量、云、降水、水文过程以及大气与海洋环流(图1.1)(NASA,1998),最终形成一系列大气、陆面与海洋间的耦合过程和反馈作用,使其在全球气候形成与全球变化响应模式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书的展开也是针对冰冻圈这5个组成部分逐章阐述,分别讨论它们的遥感应用。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冰冻圈遥感技术应用意义
1.2地球观测系统、冰冻圈遥感现状及发展趋势
1.3冰冻圈遥感发展简史
1.4冰冻圈组分分布
1.5冰冻圈遥感常用卫星平台及传感器
1.5.1可见光/热红外传感器
1.5.2微波传感器
主要参考文献

第2章  冰、雪及冻土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辐射特性
2.1  引言
2.2可见近红外区冰、雪和冻土的反射波谱
2.2.1冰的反射波谱
2.2.2积雪反射波谱
2.2.3冻土反射波谱
2.2.4最佳波段选择
2.3积雪反射波谱wiscombe warren理论模式简介
2.4热红外区冰雪辐射特性
2.5冰、雪及冻土微波介电特性
2.5.1冰的微波介电特性
2.5.2积雪微波介电特性
2.5.3冻土微波介电特性
2.5.4相关函数及其相关长度
2.6冰、雪微波散射特性
2.6.1冰的微波散射特性
2.6.2积雪微波散射特性
2.7冰、雪及冻土微波热辐射特性
2.7.1冰微波热辐射特性
2.7.2积雪微波热辐射特性
2.7.3冻土微波热辐射特性
2.8矢量辐射传输方程在冰雪微波热辐射模式研究中的应用
2.9无线电波在冰层中的传输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积雪遥感
3.1雪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反射波谱特征
3.2雪盖制图原理与方法
3.2.1雪盖制图技术发展与综述
3.2.2卫星雪盖信息提取方法
3.2.3雪和云的鉴别
3.2.4雪混合像元分解
3.3积雪参数的遥感测量
3.3.1反照率
3.3.2粒径
3.3.3雪表面温度
3.4融雪径流模拟模型
3.4.1融雪径流模拟模型研究历史
3.4.2遥感技术与融雪径流模型
3.4.3 SRM模型
3.4.4 SRM融雪径流模型应用实例
3.5雪灾遥感
3.5.1雪灾遥感的一般技术过程
3.5.2雪灾预警系统中的遥感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积雪的微波遥感
4.1理论基础
4.1.1雪的微波介电特性
4.1.2矢量辐射传输方程
4.1.3致密介质的辐射传输
4.1.4随机粗糙面的散射模型--IEM和AIEM
4.2雪的主动微波遥感
4.2.1雪的后向散射系数模型
4.2.2雪盖制图
4.2.3雪密度和雪深
4.2.4雪湿度
4.3积雪被动微波遥感
4.3.1积雪的被动微波遥感模型
4.3.2 NASA算法的精度评价和改进
4.3.3积雪被动微波遥感数据产品
4.4我国积雪反演及其时空变化的初步分析
4.4.1我国积雪深度数据的被动微波遥感反演
4.4.2我国积雪深度数据分析
4.4.3目前存在的问题
4.5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  冰川与冰盖
5.1冰川冰盖影像图和冰川编目
5.1.1冰川冰盖影像图
5.1.2冰川编目
5.2冰川冰盖地形图测绘
5.2.1倾斜摄影测量法
5.2.2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法
5.2.3雷达高度计和激光高度计测量法
5.3冰川冰盖表层监测
5.3.1冰川带及雪线
5.3.2冰舌末端及冰盖前缘变化
5.3.3冰面湖及灰冰洞
5.3.4冰裂隙
5.3.5冰川表面冰碛
5.4冰川冰盖厚、冰床地形及冰层状况
5.4.1冰厚、冰下地形及无线电回波探测
5.4.2冰层及底冰状况
5.5冰面运动速度、应变率及冰力学参数
5.5.1  目视追踪法
5.5.2最大互相关法
5.5.3 InSAR法
5.5.4冰面应变率及其他冰体力学参数
5.6冰川冰盖表面温度、辐射与物质平衡
5.6.1表面温度与消融
5.6.2表面反照率与辐射平衡
5.6.3冰川冰盖年净物质平衡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章  海冰遥感
6.1  海冰图编制的遥感应用
6.1.1海冰类型
6.1.2海冰密集度
6.1.3海冰厚度
6.1.4冰间河与湖
6.2海冰表面温度、辐射与热流状况遥感
6.2.1海冰表面温度
6.2.2冰面首次融化出现日
6.2.3海冰区反照率
6.2.4海冰区表面辐射平衡
6.2.5海冰冰面热流交换
6.3海冰运动遥感
6.3.1最大互相关法
6.3.2子波变换法
6.3.3光流法
6.3.4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法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章  河湖冰与冰湖
7.1河湖冰研究与应用概况
7.1.1河湖冰和冰湖研究的意义
7.1.2河湖冰的监测研究与应用
7.2河湖冰密集度与面积
7.2.1 NOAA与Landsat卫星监测
7.2.2其他卫星监测湖冰影像实例
7.3河湖冰厚度
7.3.1被动微波遥感测量河湖冰厚度
7.3.2主动微波测量湖冰厚度
7.3.3河湖冰后向散射强度的特点
7.3.4湖冰厚度的RES探测
7.4封冻和解冻日期
7.4.1封冻和解冻日期与气候的关系
7.4.2封冻和解冻日期的监测
7.4.3封冻和解冻日期的监测实例
7.4.4综合应用多光谱和微波遥感监测湖冰解冻
7.5河湖冰其他要素
7.5.1河湖冰温度
7.5.2河湖冰粗糙度
7.6冰塞和凌汛灾害
7.6.1冰塞和凌汛灾害的形成
7.6.2冰塞和凌汛灾害监测
7.6.3冰塞与凌汛灾害信息的综合分析
7.7冰湖及其溃决
7.7.1冰湖及其溃决研究概况
7.7.2冰湖遥感监测
7.7.3潜在溃决危险冰湖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第8章  冻土遥感
8.1理论基础
8.1.1冻土与遥感
8.1.2冻土的微波介电特性
8.1.3冻土的微波辐射和散射特性
8.2冻融循环
8.2.1被动微波传感器监测冻融循环
8.2.2 SAR监测冻融循环
8.2.3散射计监测冻融循环
8.3多年冻土监测
8.3.1冻土制图
8.3.2遥感信息作为冻土模型的输入
8.4冻土形变
8.4.1冻土蠕变
8.4.2冻胀与融沉
8.5探地雷达冻土遥感
8.5.1探地雷达的原理
8.5.2探地雷达在冻土研究中的应用
8.6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