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和洋是地球上广大连续咸水水体的总称。地球表面积约5.1亿km2,凹下去部分被液态海水所淹没成为海洋,约为3.6亿km2,占地球总面积的71%左右。全球海洋的体积约为13.7亿km3,平均深度约3800m,最大深度为11034m(又说11022m)。海洋的中心主体部分称为洋,边缘附属部分称为海,海与洋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洋的水温和盐度比较稳定,受大陆的影响较小,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完整的洋流系统;海则受到大陆的影响,水文要素的季节变化明显,没有独立的洋流系统,潮汐常常受大陆支配,但潮差一般比大洋显著。
在地球表面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是极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约占北半球总面积39%,海洋约占61%;在南半球,陆地面积仅占19%,海洋面积约占81%。根据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相对集中的情况,可以将整个地球划分为水、陆两个半球,“陆半球”与“水半球”的中心分别在北纬42°和南纬42°经线和180°经线相交处,在“水半球”海洋的面积约占90.5%;在“陆半球”上,陆地面积相对较大,但海洋仍占半球面积的47%。可见,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因此,可以形象地将地球命名为“水球”。
长期以来,对地球上洋域的划分存在着不同的方案,分别将地球上统一的世界大洋划分为三大洋、四大洋和五大洋。最早对世界大洋进行科学划分并正式命名的是英国伦敦地理学会于1845年发表的方案,该方案把世界大洋划分为5个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其中规定南大洋以南极圈为界。20世纪初,有些学者建议将世界大洋划分为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把原先划出的北冰洋作为大西洋的北极地中海和边缘海,南大洋相应地并入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作为这三个大洋的南极海域。三大洋的划分方案,曾为许多学者所接受。1928年和1937年,国际水道测量局(IHB)根据海道测量和航海的需要,先后两次发表了世界大洋的划分方案。它们基本上认可了原先伦敦地理学会关于五大洋命名和分界的方案,并规定在各个大洋之间以及大洋与附属海之间的毗连水域,在没有明显的自然界线情况下,以适当的经、纬线或海图上的等角航线为界。1953年国际水道测量局又发表了一个取消南大洋的划分方案,并规定以赤道为界,将太平洋和大西洋都一分为二,分别命名为南、北太平洋和南、北大西洋。由于国际水道测量局的这种划分方案特别适用于航海和海图测绘作业,在实践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UNESCO)在1967年颁布的国际海洋学资料交换手册中采用了1953年方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