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卡梅隆的学说在美国工作的加拿大原子核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卡梅隆(A.G.W.Cameron)于1962年提出了一个太阳系起源的学说[51]。他把太阳系起源的研究同太阳的形成和早期演化的研究密切联系起来,他不同意霍意耳的小质量(1%太阳质量)的原行星云的观点,而认为原行星云的质量应当等于1个太阳质量或更大,因为太阳在慢引力收缩的金牛T型星阶段抛射了大量物质,在行星的形成过程中也损失了大量物质。他的主要论点是以拉普拉斯式形成星云盘,盘内尘粒沉人赤道面,形成更薄的盘,加速行星的形成过程。尘粒集聚为星子,星子结合形成行星,木星和土星的固体核引力吸积气体形成大行星[52]。他认为地球形成后被一个大的星子碰了一下,才使得地球的自转轴改变方向,使月球绕地球的轨道面与地球的赤道面之间有一个不小的交角。他认为金星和天王星的逆向自转,可能都是由于自己行星区内第二大星子碰撞的结果。0.1.31黄授书的学说美籍华裔天文学家黄授书于1965年提出了他对太阳系早期历史的看法[53]。黄授书同意林忠四郎等人关于恒星的形成和早期演化的理论。他认为形成行星的物质是原太阳周围残余的星际弥漫物质,加入后来太阳抛射出的角动量很大的物质,他认为沙兹曼机制是太阳系角动量转移的最有效的机制,但也认为目前太阳的磁场太小,因此还不能完全满意地解释[54]。他认为如果原始星云的角动量密度很大,则很可能形成双星或聚星,角动量转化为轨道角动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