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紫金山天文台史稿:中国天文学现代化个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2848027
  • 作      者:
    江晓原,吴燕著
  • 出 版 社 :
    山东敎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作者简介
    江晓原,1955年生于上海。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性教育协会副会长。“科学’历史·文化”网站主持人。
    已在海内外出版专著、译著、文集等约50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还撰写了大量随笔、书评和杂文,并在京沪多家报刊杂志开设有个人专栏。较重要的著作有:《天学真原》(专著)、《天学外史》(专著)、《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专著)、《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专著)、《历史上的星占学》(专著)、《中国人的性神秘》(专著)、《性感:一种文化解释》(专著)、《剑桥插图天文学史》(译著)、《中华科学文明史》(译著)、《江晓原自选集》(学术论文集)、《天文西学东渐集》(学术论文集)、《东边日出西边雨》(文集)、《走来走去》(文集)、《年年岁岁一床书》(书评集)、《交界上的对话》(文集)、《小楼一夜听春雨》(文集)。
    吴燕,生于70年代的北京,6岁上小学;18岁上大学,读了4年新闻,干了8年媒体;发表了至少100篇文章;30岁辞职读研究生,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全职博士研究生。每过12年似乎就会有所变化,而每次变化又都来自任性而为。喜欢以内向自诩,却被密友评价为“内心狂野”。
展开
内容介绍
    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国天文学家自己建设的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台。虽然紫金山天文台的历史不长,但是严格地说,只有它才能真正代表“中国天文学的现代化”——此前的徐家汇天文台和青岛观象台,实际上是欧洲人的天文台,只不过台址选在了远东而已。
    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国天文学家荜路蓝缕建立自己的现代天文学体系的成功个案。《紫金山天文台史稿:中国天文学现代化个案》作者除了引据各种已经公开正式出版、非正式出版的书籍、刊物之外,还在紫金山天文台档案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等处做了大量调查,获取了极为珍贵的史料。在此基础上,《紫金山天文台史稿:中国天文学现代化个案》大量引用原始文献,生动再现了天文学家们史诗般的努力,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于1月30日迁都洛阳。战争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命运,也影响着每个人的人生选择,而对于正在建设中的紫金山天文台来说,这种影响则近乎釜底抽薪。相比起经费的紧张,此时的余青松面临着更大的困境,因为在日后无论是哪一路军队先打到南京,紫金山都将成为他们所要争夺的重地,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的天堡峰更是如此。与此同时,另一种隐忧也悄然浮出水面:曾对天文台的建设一直鼎力相助的蔡元培、杨杏佛由于积极参与宋庆龄准备发起的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而成为蒋介石的眼中钉。与风雨飘摇的中国时局一样,天文台也正在走过开建以来最艰难的一段路程,也许连余青松本人甚至也难以说清天文台的未来命运究竟是怎样的。但是坚毅的性格及高鲁、蔡元培的信任让余青松没有轻易放弃,而高鲁的回国任职更是给困境中的余青松送来了最有力的支持。
    由于被国民政府行政院委任为教育部长,高鲁于1931年回到了南京,并在这一年担任中国天文学会第十届评议会副会长。即使在出使法国期间,这位酷爱天文的公使也仍然对紫金山念念不忘。因此,在外交事务之余,高鲁不仅一直坚持天文学研究,而且经常与一些法国天文学家交流。正是在高鲁的热心介绍之下,1931年4月,法国马赛天文台台长普契里专程赴中国参观了青岛观象台和建设中的紫金山天文台。
    高鲁这次回国,正值中国内忧外患、战事频仍,而天文台的建设也一再遭遇挫折。如何筹措资金以缓解国内天文学研究的经费匮乏,这是高鲁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两位老部下陈遵妫和陈展云来到高鲁下榻的中央饭店看望他时,他便将酝酿了颇多时日的计划说与二人:“我在归国途中曾拟有天文纪念邮票具体发行办法,待我莅教育部职后,即提请国府批准,如能通过,所得收入可全部补助天文学会。”但是后来教育部长之职发生变故,高鲁的建议也未能实现。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旧时代的终结

第二章 从徐家汇到佘山(1872-1912)

第三章 中央观象台(1912-1928)
第一节 改历(1912-1924)
第二节 创建近代天文台之梦(1912-1918)
第三节 《观象丛报》与中国天文学会
第四节 古代天文仪器回归(1920-1921)
第五节 接管青岛观象台(1921-1926)
第六节 时政委员会(1927)

第四章 天文研究所(1927-1934)
第一节 天文研究所(1927-1928)
第二节 选址紫金山(1928-1929)
第三节 第四次太平洋科学会议(1929)
第四节 天堡峰(1929)
第五节 方案设计与工程招标(1929-1931)
第六节 建台(1931-1934)
第七节 古代仪器迁运南京(1933-1934)
第八节 天文台(1931-1934)
附:余青松之“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

第五章 紫金山(1934-1938)
第一节 观测
第二节 日全食(1936)
附:邹仪新之“日蚀观测日记”
第三节 抗战(1937)
第四节 撤离

第六章 凤凰山(1938-1946)
第一节 建台凤凰山(1938-1939)
第二节 恢复
第三节 交接(1941)
第四节 日机轰炸下的日全食观测(1941)
附:胡继勤之“日全蚀观测意义”
第五节 研究
第六节 艰难岁月 
第七节 胜利
第八节 战后

第七章 重返紫金山(1946-1949)
第一节 回国风波·日食
第二节 困窘中的恢复
第三节 编历
第四节 人员  

第八章 今日紫金山天文台(1949-)
第一节 天体物理学前沿和基本理论研究
第二节 太阳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动力学研究
第三节 射电天文研究与技术研发
第四节 空间天文观测与研究

第九章 成就与人物
第一节 成就(-1949)
第二节 人物

附录
一、大事年表
二、历任台长表
三、职员表
综合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