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忠与背叛:荀彧之死
荀彧是曹操陈留起兵之后,进入曹营中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名士。在此之前,荀彧因避乱率宗族北上,来到冀州,是冲着自己的老乡韩馥而来,为的就是有一个依靠。却不想韩馥把冀州“让给”了袁绍,自己也客死他乡。虽然袁绍待荀彧以上宾之礼,但荀彧却预测袁绍成不了大事,而认为新掌东郡的曹操有雄略,便舍绍从操。我们前面说过,在曹操起兵之初,势单力孤,也基本上是要“仰人资给”度日,时人选择曹操确实是需要有几分勇气的。不过,但凡认识曹操的人,都认为他很了不起,袁绍的密友何颙就曾断言:“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何颙》)李膺的儿子李瓒在临死之前,告诉他的孩子们说:“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张孟卓(张邈字孟卓)与吾善,袁本初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曹操。”(《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李膺》)而曹操“英雄”的称号,还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月旦评”主人许劭授予的,他给曹操下的评语是:“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卷六八《许劭传》)荀彧是一个有智谋的人,生逢乱世,能选择曹操自然不足为奇。况且,当时正值曹操与袁绍全面合作的“蜜月期”,袁绍对荀彧的改投门庭不会深究。
此外,荀彧舍绍从曹似乎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荀彧与曹操都与宦官有染。曹操的父亲是桓帝朝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是“赘阉遗丑”。荀彧则娶了宦官唐衡的女儿。虽然颍川荀氏家族驰名士林,但是袁绍那里名士实在太多,彼此又相互倾轧,不知道哪一天就会把荀彧的家事拿出来数落一番,说些刻薄的话,让荀彧颜面尽失,反倒不如跟着曹操,惺惺惜惺惺。
荀彧的到来,让曹操喜出望外,把他视作自己的“子房”。而荀彧也确实没有辜负曹操对自己的期望。在建安八年(203),曹操在请封荀彧为侯的上表中就讲:“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在荀彧认为自己没有野战之功请辞,并以汉尚书令的权力“扣留”曹操的上表不予上传,曹操进而把荀彧的功劳做了详尽的阐释:“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三国志》卷一〇《荀彧传》注引《彧别传》)而荀彧的举荐人才,献计献策,在后世人眼中并不是为了汉室的复兴,而是为了曹操能够得天下,袁宏在《后汉纪》中就说:“刘氏之失天下,荀生为之也。”
展开
——北京大学教授 李零
历史选择的北中国的霸主,不会是武夫董卓,懦夫韩馥,迂夫孔融,只能是那个有恶少气的 “英雄”曹操。这位一流的大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他那慷慨悲凉的诗句犹如璀璨的宝石,被恰到好处地镶嵌在《三国前传》营造的历史情境中,为不可替代的建安时代精神,画龙点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清华大学教授 王晓毅
在我看来,这本书是三国史研究的最重要成果,有资格与《三国志》《三国演义》并列在一起。如果你想不被误导地弄清三国时代是怎样形成的话,读这一本书就够了。
——《帝国政界往事》作者 李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