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纵横捭阖:楚国历史概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5127762
  • 作      者:
    罗运环著
  • 出 版 社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3
收藏
内容介绍
    《纵横捭阖:楚国历史概说》介绍了楚国的历史概况,包括融合与文明、尚武与发展、进取与强盛、胜转中衰、由强转弱、楚国衰亡及文化影响等内容。让读者去正视这段历史,在历史中发现文化,感受文化的独特的魅力。楚立国八百年,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二 尚武与发展
    1.熊绎受封与楚国国势
    (1)熊绎时楚君诸侯地位的确立
    据《史记·楚世家》所载,鬻熊“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可能在今当阳、枝江一带)”。
    尽管周人封楚只是承认既成事实,但周人封楚对楚人的社会产生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所谓居丹阳,即以丹阳为都城,为统治中心;封于“楚蛮”,即是承认楚人对江汉间群蛮的合法统治及奴役的权力。封以“子男之田”,即封给熊绎“子男”爵位及其相应的禄田。虽然这只是名义上的,但楚君因此取得了周朝的诸侯地位及诸侯的统治权力,而“子男”爵位正是这种合法权力的象征。
    周成王时,曾在岐山之阳,召集诸侯,举行盟会。熊绎出席了这次盟会。楚族首领由于继承其先祖祝融善于“火正”的传统,精通天地鬼神之事,盟会期间,熊绎还在鲜卑的协助下完成了燎祭山川大神的重要任务。作为楚君参加岐阳盟会,不仅提高了楚国的知名度,而且使其诸侯地位获得了正式的认可。
    岐阳盟会以后,楚国的领地正式属于周朝的“南土”,楚对周王室的臣属关系也正式形成。朝贡是各诸侯臣服于周天子的一种具体体现。熊绎和鲁、卫、晋、齐等新建立的诸侯国家一起事奉周成王、周康王,并确立了朝贡制度。所贡方物主要有两项,其一是“苞茅”。苞茅即菁茅,是楚地的特产,也是周天子重要的祭祀物品,周成王歧阳盟会燎祭山川大神时所用的茅草当也是熊绎所进献的。如果楚人不进贡,周天子的有关祭祀活动就要受到影响。这是苞茅具有的独特价值。其二是贡献“桃弧棘矢”,即贡献用桃木制作的弓和用枣木制作的箭。
    封熊绎于楚蛮,熊绎事天子,贡方物,参加岐阳盟会,凡此均标志着楚人诸侯国地位的确立与巩固,同时也有利于楚国的扩张发展。
    (2)“子男之田”与楚疆
    楚立国之初,疆域究竟有多大,人们常以周成王封熊绎“以子男之田”为据,断定楚国尚十分弱小。这种说法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史记·孔子世家》所载楚令尹子西语:“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二是《礼记·王制》、《孟子》、《管子》等先秦古籍所述“周室班爵禄”之制:“子男五十里”。通观周制,周的封国有大、中、小,楚为子男爵,地方五十里,说他小并非无据,但小与大是在一定条件下相对存在的。小者通常较弱,但小并不等于弱。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不能片面理解“子男之田五十里”之意。
    按周人的制度,封国只是周王朝的地方统治据点(大致与后世地方行政体制对应),封地则是这个据点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基地。周王朝每建立一个据点,除了封给一定的爵田之外,还规定了这个据点的军事控制区域。如齐都临淄,其爵封地不超过百里,但其军事控制区则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齐相管仲曾声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太)公曰:'五侯九伯,女(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左传》僖公四年)。楚国也有类似的控制区域。故楚武王熊通说:“(周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周天子)不加位,我自尊耳。”(《史记·楚世家》)蛮夷率服,就是周成王封熊绎“以子男之田令居楚”的目的。楚国接受周封,楚即成为周王朝在楚蛮之地的统治据点。以子男之田为中心的楚国本土是这个据点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基地,而江汉间的楚蛮之地则是这个据点的军事控制区,也就是楚国的军事控制区,故熊通以“蛮夷皆率服”来要求周天子晋升爵号。所以我们不能把五十里的子男爵田理解为完整意义上的楚国疆土,更不能因此而说楚国弱小。
    “子男之田”的里数,只不过是周王朝对诸侯的等级限额。在当时的管理体制下,这种限制是不可能被严格执行的。这主要是来自诸侯方面的阻力。孟子谈到周室“班爵禄”之制时说:“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孟子·万章下》)诸侯毁灭这方面文献的时代虽不可考,但所反映的诸侯不满心态当早已有之。其他诸侯如此,楚国当不例外。
    《墨子·非攻下》云:“楚熊丽始讨此雎山之间……地方数百里。”二传至熊绎,其范围只会扩大不会缩小。周成王封他五十里,熊绎不可能把楚国疆土缩小到五十里之内。这五十里只能是周王朝对楚国的等级限额,而并非楚人本土的实际数额。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周封熊绎的那“五十里”。
    (3)周公奔楚和周昭王南征
    据史传记载,周成王年幼时,周公摄政。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周成王,成王亲政,“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而周公避谗出走奔楚,这一方面表明楚虽对周确定了臣属关系,但这种关系中又潜伏着内在的离心因素;另一方面,则表明楚比一般诸侯的实力强大。
    熊绎以后,其子熊艾、其孙熊黮时,楚人就开始与周人分庭抗礼,因此导致周昭王南征。
    周昭王出征前进行了精心的筹备。他命令南宫伐反虎方的那年,就命令中先巡视“南国”,为大军南征探知路线,为周昭王建立行宫,并以周王朝的名义联络方、邓、洀等诸国。同时,又派人驻守汉、中、州诸要地,以作好战前准备。显然,在周人看来,楚国并不是那种一触即溃的弱小国家。
    周王朝的军队原本只有六师,大多驻守京城。平定武庚叛乱后,营建洛邑,又增添了八师,驻防成周,控制殷商遗民,称之为“成周八师”,而称原来驻守镐京一带的六师为“西六师”。西六师是周军主力,常常随周王出征。而随昭王南征楚荆的除了这六师外,还有一些诸侯的军队,其士卒众多,规模盛壮。
    《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按照周初分封制,楚属小国,只能拥有一军,若如此,则周与楚的实力是六比一;再加上那些“从征”的诸侯军队,周的优势就更大。然而,结果恰恰相反,周昭王没有马到成功,一锤定音,而是分别于周昭王十六年、十九年两次出征。最后一次,周军虽过了汉水,打败了楚军,但回返涉汉水时,不仅“丧六师于汉”,而且周昭王本人也没能回返,同样死于汉水之中。原因何在?有的说是因“五色光贯紫微”,“天大噎(天阴刮暴风),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古本《竹书纪年》)。有的说:“梁败,王及祭公耘于汉中。”(《吕氏春秋·音初》)有的说:“船人(或作'汉滨之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帝王世纪》)除“五色光贯紫微”与“天大噎”的说法同为史官文饰之辞外,“梁败”说与“胶船”说都有可能,即六军从浮桥、昭王以胶船同时渡汉水,昭王御船在汉水中流胶液解而没入水中,六军震惊而大乱,互相拥挤,浮桥败坏,俱死于汉水中,是完全可能的。
    向周昭王进船的“船人”或“汉滨之人”,显然是站在楚国一边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云:“昭王背成王之制而出游,南至于楚,楚人沉之,而遂不还也。”或许进胶船就是楚人反击周昭王的步骤之一,只是没有公开这个秘密,而传为“船人”或“汉滨之人”所为。齐桓公伐楚,管仲以“昭王南征而不复”向楚问罪,而楚人以“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作答(《左传》僖公四年),当系楚人推卸责任之辞,不可偏信。凡此可见,楚人不仅有谋略,而且也有较强的军事实力。楚既与周分庭抗礼,在其发展过程中就不一定仅按周制而“小国一军”。敢与周军庞大的主力对战,虽有汉水作天然屏障,其军事实力也是不应忽视的。 
    ……
展开
目录
融合与文明
尚武与发展
进取与强盛
盛转中衰
前鉴与振兴
由强转弱
楚国衰亡及文化影响
附:楚先楚王世系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