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之制,由来已久,亦见《先秦史》第十四章第一节,惟皆与封建并行,尽废封建而行郡县,实自始皇始耳。二十六年,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剂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惟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羣臣。羣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僻。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秦、汉时之县,即古之所谓国,为当时施政之基,郡则有军备,为控制守御而设,亦见《先秦史》第十四章第一节。故决废封建之后,遂举分天下以为郡也。三十四年,淳于越非废封建,仍为李斯所驳,且以此招焚书之祸,见下。李斯持废封建之议,可谓甚坚,而始皇亦可谓能终用其谋矣。
是岁,又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镰,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此犹今之禁藏军火。当时民间兵器本少也。参看第十八章第六节。《始皇本纪》但言销兵,《李斯传》则云“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贾生言秦“堕名城”;《始皇本纪赞》。《秦楚之际月表》曰“堕坏名城,销锋镝”;《叔孙通传》:通对二世问曰“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严安上书:言秦“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虞,示不复用”;《汉书》本传。则夷城郭实与销锋镝并重。《张耳陈余传》:章邯引兵至邯鄂,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则名城亦有未尽毁者,然所毁必不少矣。《宋史,王禹偁传》:禹偶上书,言“大祖、大宗,削平僭伪。当时议者,乃令江、淮诸郡,毁城隍,收兵甲,彻武备者二十余年。书生领州,大郡给二十人,小郡减五人,以充常从。号曰长吏,实同旅人;名为郡城,荡若平地”。则宋时犹以此为制驭之方,无怪秦人视此为长治久安之计矣。三十年碣石门刻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则当时并有利交通之意,不徒为镇压计也。后人举而笑之、亦过矣。
销兵之后,《史记》又称其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此自一统后应有之义,然此等事收效盖微,世或以为推行尽利,则误矣。参看第十九章第二节。
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此所以为强干弱枝计也。《刘敬传》:敬使匈奴结和亲。还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板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此策全与始皇同。《汉书·地理志》言:“秦既减韩,徙天下不轨之徒于南阳。”盖豪杰宗强者,使之去其故居,则其势力减,而又可以实空虚之处。当宗法盛行时,治理之策,固不得不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