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天下,盛极必衰
从秦王政执政到完成中国大统一的十六年间,是秦国国力发展的颠峰时期,其他六大诸侯国已衰弱到了极点。对来自各国的知识分子而言,秦国有很强的向心力,连一代宗师荀子都以《强国论》一文对秦国倍加赞赏。秦国的统治阶层自此已成为大家积极模仿的“创造的少数”,使他们成为了当时中国政治发展上最主要的领导者。
不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股创造性的领导力便开始僵化。最先看出这种情势的是尉僚,这位本来有意到秦国来发挥所学的魏国兵法家,在拜见秦始皇后,便已看出此非久留之处,他指出:“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虽然他批评的对象是秦始皇本人,但事实上他已看出统一天下将是秦国发展的极点,商鞅变法后所建立的技术官僚体系将日益僵化,而无法适应统一后的复杂形势。
造成秦国的官僚体制完全僵化的,正是以劝阻《逐客令》而为秦始皇重用的楚国客卿李斯。虽然获得重用,但因本身实力显然无法和本土派的部落领袖相比而怀有强烈不安全感的李斯,因此害怕将更富创造力的人才带入秦国的权力体系。韩非之死、尉僚逃亡。正象征着秦国领导层创造力衰竭的开始。而力行郡县制度,虽有其逻辑上的必需性,但事实上,李斯及秦始皇本人对新的客观形势都未作有效的评估。因此无法再带动国家的创新。局限于
原有的成功经验,未能对新形势做彻底的策略性思考,是大秦帝国日后迅速崩溃的最主要原因。
面对复杂的情势,却仍采用单一的中央集权制度,自然使沟通及命令体系产生了严重的贫血症。接下来的焚书坑儒、思想专制,其实只是帝国贫血症所产生的直接反应而已。从始皇二十六年到三十七年间,为了安抚日益不驯服的内外无权阶层,秦始皇不得不巡幸四方,欲求以皇帝的声威压服各地的不满,最后反而把自己给累死了。论者常以为始皇暴政是秦国迅速崩溃的主因,其实是倒果为因。大秦帝国的崩溃,是制度及统治策略错误造成的结果,所谓“暴政”,也只是不良制度下必然的结果而已。
展开
历史经验有什么用?可不可用?
在这里,我们把历史当作人间社会情境体悟的材料,或者说,我们把历史当作“媒介”——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处境与方案,我们找到了另一种智力上的乐趣。
“实用历史”刻意塑造一条“求异”之路,就是想增添亲切的、活泼的、趣味的、致用的“新历史之旅。”
陈文德“实用历史”丛书为历史爱好者提供了读史新乐趣。经过细心整理、合理诠释,所有历史人物变得更逼真、更人性化,历史故事更有趣、更实用、更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