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周纪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40644958
  • 作      者:
    刘启益著
  • 出 版 社 :
    广东敎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内容介绍
  这部《西周纪年》就是刘启益先生积二十余年功力研究的结晶。我们可以看到,他是怎样由复杂繁多的西周青铜器中,抽绎出分期标准,从而建立青铜器演进的体系;又怎样结合文献记载,研究共和以前的列王年代。范围之广阔,工作之繁重,实在令人惊叹。书中许多内容,在刘先生过去刊布的论文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尤其使我们钦服他的精神和毅力。
  科学总是不断发展的,可是我敢断言,今后对西周青铜器分期的研究,对共和以前年代的研究,均不能绕开刘启益先生这部《西周纪年》。我们应该感谢刘先生,也要感谢克服编辑出版方面各种困难印行这部书的广东教育出版社。
展开
精彩书评
  序
  l922年冬,王国维先生应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要求,为研究生提出研究题目,其中一条是“共和以前年代之研究”。他说:
  《史记》年表起于共和,厉王以前年祀无考。《鲁世家》别据鲁历,上讫考公,而伯禽一代未著年数,则未能上关周初也。其诸公年数,亦与刘歆《三统历》所纪互有异同。《汲冢纪年》虽有夏商年纪,此太史公所谓不同乖异,不足取信者,今兹所传又非原本。自皇甫谧以下向壁虚造者,更无论已。然《周书》中《武成》、《召诰》、《顾命》诸篇颇具年月,如能以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历各上推四五百年,各著其分至朔望之甲子,以与《尚书》及古器物之月日相参证,虽宗周诸王在位之年数无从臆说,然武王克殷之年、周公营洛之岁与成王在位年数或可得定欤?
  据容庚先生《商周彝器通考》所述,北宋吕大临《考古图》已以太初历推算青铜器年代,清代罗士琳、张穆以类似方法推断无专鼎、虢季子白盘历日,到刘师培作《周代吉金年月考》,所收达三十余器。不过他们的工作,主要目的是探求器物的年代。谈到以青铜器历日与《尚书》等文献参证,研究西周共和以前的年代,实以王国维先生上文的提议为嚆矢。后来,王氏弟子吴其昌先生著《金文历朔疏证》,应该就是继承着王氏的遗愿。
  在《金文历朔疏证》以后,海内外有许多学者致力于西周共和以前年代的研究,分别取得了种种有价值的成果。各家都以青铜器铭文历日为重要依据,然而所得结果有很  大出入,能折衷一是,详细情况在此无法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1998年出版的朱凤瀚、张荣明先生编的《西周诸王年代研究》一书。
  事实已经证明,以青铜器铭文历日与文献记载相结合,来构筑西周历谱的途径,是有效的。其所以长期没有达到理想结果的原因,我的体会有这样几点:
  第一,对西周时期的历法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春秋》经传体现的春秋时期历法,王朝与诸侯国亦有歧异,早期尤有不甚明确之处。学者心目中的西周历法之发展程度,或失于过高,或失于过低。
  第二,西周二百几十年间,历法必有若干改革变迁,未必前后一致。一定要以统一的法则通贯,难免有扦格不入的地方。
  第三,青铜器铭文历日,年、月、分(月相)、日俱全的并不很多,几条历日同见一器,或能确切系联的为数更少,各器间的关系常常不易断定。
  第四,青铜器的研究,必须以考古学类型学的分析为基础,否则就会出现把西周早、中、晚段的器物混淆误分的现象,造成历谱的硬伤。
  前三点有待发现更多的材料和深入的探索,最后一点则是现在我们便应当努力做到的。有了坚实的考古学基础,才能使研究正确前进。
  中国文物研究所刘启益先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已五十年。在近二十几年中,他陆续发表多篇论文,倾全力于西周青铜器的断代研究,成绩卓著。从他这方面第一篇大作开始,我都曾反复绎读,获益实非浅鲜。正如刘先生在本书前言中所说,他是力求“用考古学上划分类型的方法”,“对西周铜器的形态作一全面清理”,在此基础之上研究西周年代,自然会得出超越前人的成果。
  这部《西周纪年》就是刘启益先生积二十余年功力研究的结晶。我们可以看到,他是怎样由复杂繁多的西周青铜器中,抽绎出分期标准,从而建立青铜器演进的体系;又怎样结合文献记载,研究共和以前的列王年代。范围之广阔,工作之繁重,实在令人惊叹。书中许多内容,在刘先生过去刊布的论文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尤其使我们钦服他的精神和毅力。
  科学总是不断发展的,可是我敢断言,今后对西周青铜器分期的研究,对共和以前年代的研究,均不能绕开刘启益先生这部《西周纪年》。我们应该感谢刘先生,也要感谢克服编辑出版方面各种困难印行这部书的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1O月6日夜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鹤壁庞村墓
  此墓于1961年发现,河南省博物馆进行了调查,收集青铜礼器十五件,计鼎、簋各三,尊、卣、鬲、甎、蚕、觯各一,爵三④。
  鼎(0946。《丛刊》第3期图18;本章图七:6)腹似盆,腹壁较直,深腹,柱足较长,颈饰圆涡纹及四叶纹,通高25厘米,形制与逗踅鼎一(本章图一:1)相似。
  鼎(0945。同上图]9;本章图七:5)腹似盆,腹壁较直,腹较浅,柱足较长,颈及足上端饰兽面纹,通高24.5厘米。
  鼎(0947。同上图20;本章图七:7)腹似盆,柱足,中腹,稍直,颈饰夔龙兽面纹,上有立刀,通高24厘米,形制与臣卿鼎相同。
  伯簋(0042。同上图22;本章图八:2)腹似盆,有耳,下无方座,圈足下有底折,耳上端与颈相连,下腹特别向外倾垂,颈饰蚕纹、龙纹与圆涡纹,腹饰直棱纹,圈足饰龙纹,通高13厘米,口径18厘米,铭文“白乍宝彝”。
  簋(0950。同上图23;本章图八:1)腹似盆,有耳,无方座,圈足下有底折,耳上端与颈相连,下腹向外倾垂,颈饰夔龙兽面纹,上有立刀,圈足饰斜角雷纹,高13厘米,形制与矾簋(本章图五:7)相似。
  簋(0123。同上图11;本章图七:9)腹似盆,有耳,下无方座,斜直圈足,下腹微向外张,颈及圈足饰夔纹,腹饰大兽面纹,铜质较软,花纹刻缕较深,高15.5厘米,铭文“己口”,形制与62大司空村M53陶簋(《考古》1964年8期图版二:4。殷墟四期)、罔簋(本章图五:1)、禽簋(本章图五:2)相似;原报告说此簋“可能是殷器”。
  尊(0939。同上图29;本章图八:5)体呈圆筒形,腹较粗,分三段,腹微外凸,与颈、足呈直线相交,颈饰两道弦纹,腹饰兽面纹,圈足饰龙纹,高28.5厘米,形制与罗山县蟒张M1铜尊(《考古》1981年2期u8页图九:1。殷墟四期)及陇县南坡M6:4铜尊(《陕铜》(三)图148。成王或稍早)相似。
  鱼父己卣(0043。同上图12;本章图八:4)直口,高颈,扁圆形腹,斜直圈足,肩部两侧各有一环形鼻,上系绳索式提梁,有盖,上有圆形把手,素面,通高20厘米,铭文“亚雀鱼父己”,形制少见。
  鬲(0948。同上图2l;本章图七:8)立耳,分裆,柱足,束颈,腹微外张,颈饰夔龙纹,上有立刀,通高工7.5厘米,形制与殷墟西区M1102:1铜鬲(《考古学报》1979年1期图版十:4。殷墟四期)相似,惟Mu02:l铜鬲腹不及此鬲外张,略有区别。
  顱(0940。同上图28;本章图八:3)裆较高,颈饰夔龙兽面纹,鬲腹饰兽面纹,通高38.5厘米,有一铭文。
  蚕(0941。同上图26;本章图八:7)腹似罐,三棱锥状足,腹稍长,颈饰弦纹两道,通高29厘米,形制与告益(《文物》1964年4期图版五:4)相似。
  爵(0934。同上图24、25、27;本章图八:6)三件,形制相同,有铭文。
  觯  已残破,无图,铭文“冈父己”。
  鹤壁庞村墓的时代,原报告定为西周早期。按:此墓出土铜器有与晚商铜器相似的,也有与成王铜器相似的,墓葬的时代应以较晚的铜器为准,因此,我把此墓定为成王,在成王墓葬中它是较早的,应属于成王前期。
  (二)浚县辛村M 29
  此墓是1932年至1933年发掘的,出土铜器四件,计鼎一,簋二,甌一⑩。
  鼎(M 29:2。《器群》图版九:3)腹似盆,柱足,腹壁较直,中腹,柱足稍长,素面,通耳高13.8厘米,口径12.4厘米,形制与庞村0946号鼎相似。
  簋(M 29:4。同上图版三十九:4)腹似盆,有耳,下腹内收,有底折,腹稍浅,素面,高8.55厘米,口径14.4厘米。另一簋(M 29:3),形制与此同,惟大小有别。此二簋形制与殷墟西区M1015:9铜簋(《考古学报》1979年1期图版九:4。殷墟四期)相似,惟M1015:9簋耳下无珥,圈足下有底折,与此不同。
  顱(M 29:l。同上图版四十:1)上体较长,裆部较高,颈饰弦纹,鬲部饰兽面纹,通耳高33.5厘米,口径21.6厘米,铭文“白乍彝”。
  此墓的时代,郭宝钧定为西周前期,我从铜器形制分析定为成王。
  (三)浚县辛村M76
  此墓与辛村M 29同时发掘,出土铜鼎、簋各一。
  鼎(M76:2。同上图版四十:1)腹似盆,柱足,剖面呈桃圆形,中腹,腹壁较直,颈饰圆涡纹,通耳高24厘米,口径18.6厘米,形制与张家坡M101鼎(《考古》1962年1期图版八:5。先周二期)、竹园沟M1:1、2鼎(《考古》1978年5期图版一:l、2。先周二期)相似。
  簋(M76:l。同上图版三十九:2)腹似盆,有耳,无方座,圈足呈斜直状,腹壁较直,颈饰夔龙纹,圈足饰雷纹,高11.4厘米,口径15.7厘米,形制与庞村0123号簋相似,惟庞村0123号簋耳下有珥,此簋无珥,微有区别。
  此墓的时代,郭宝钧定为西周前期,我从铜器形制分析定为成王。
  (四)浚县辛村M55
  此墓与辛村M 29同时发掘,出土铜鼎一件①。
  鼎(M55:1。同上图版三十九:5)腹似盆,柱足,下腹向外倾垂,中腹,素面,通耳高17厘米,口径14厘米,形制与肋瞰鼎相同。
  此墓的时代,郭宝钧定为西周前期,我定为成王。
  以上墓葬四座,出自浚县辛村和鹤壁庞村。浚县、鹤壁西周时属卫,故以上墓葬为西周卫国墓葬。
  (五)长安张家坡M178
  此墓是1955年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的,出土铜鼎、簋各一①。
  鼎(M178:3。《沣西》图版七十一:1;本章图九:3)腹似盆,柱足,腹微向外张,中腹,腹及足上端饰兽面纹,通高26.5厘米,口径20厘米,形制及花纹均与庞村0945号鼎相同,惟庞村094.5号鼎腹壁稍直,微有区别。
  簋(M178:4。同上图版七十一:2;本章图九:4)腹似盆,有耳,无方座,圈足下有底折,腹微外张,耳上端与颈相连,颈及圈足饰夔龙兽面纹,上有立刀,高13厘米,口径18.7厘米,形制、大小及颈部纹饰均与庞村0950号簋相同。
  此墓的时代,原报告定为成康,我从鼎、簋形制及花纹分析,定为成王。
  以上墓葬一座,出自长安县沣河西岸。沣西是文王时都城丰京所在,沣东是武王时都城镐京所在,镐京在西周金文中又称宗周,为了简便起见,我把沣河两岸的西周墓葬一律称为宗周墓葬,以与成周墓葬、岐周墓葬区别。
  ……
展开
目录
前言
上编  西周纪年
说明
西周年表
西周金文中月相词语的解释
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的在位年数
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
晋侯稣编钟是宣王时铜器
下编  西周铜器断代研究
第一章  武成时期铜器
[附录]  武成时期铜器墓葬
第二章  康王时期铜器
第三章  昭王时期铜器
[附录]  昭王时期铜器墓葬
第四章穆王时期铜器
[附录]  穆王时期铜器墓葬
第五章共王时期铜器
[附录]  共王时期铜器墓葬
第六章  懿王时期铜器
第七章  孝王时期铜器
第八章  夷王时期铜器
第九章  夷王时期铜器续记
第十章  厉王时期铜器
第十一章  宣王时期铜器
[附录一]  宣王时期墓葬
[附录二]  共和时期铜器
[附录三]  幽王时期铜器
后记
[附]  西周纪年铜器所属王世月相对照表
本书引用主要书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