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明他在论说古史之前,已作了一番选择的工作。他在讲那些不属于“怪、力、乱、神”的传说时,也抱着不轻信的态度,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论语·八佾》)。可见他对传说的夏礼和殷礼,采取了审慎的存疑态度,认为只有在他们的后裔杞、宋二国那里,得到的文献才是可信的。因此,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开创了对古代传说考而后信的平实作风。
孔子的学生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即是说商纣王干的坏事不像传说的那么厉害,只因他处于亡国之君的地位,人们便把天下的坏事都归到他身上。这可视为辨伪史上的第一句话。口中常提“《诗》云”、“《书》日”的孟子,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孟子·尽心》)。凡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对事物做无条件的信仰。司马迁生于战国百家寓言之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写成中国第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著作《史记》,然而于帝王舍去伏羲、神农、燧人、有巢,于名人舍去许由、务光、列御寇,现在看似简单,在当时确实需要眼光和胆量。《泰誓》是汉武帝时新发现的一篇周初的书,并立于学官,东汉马融竟从古书中找出引用《泰誓》的话,都不见于这篇《泰誓》中,因而断定其为西汉时伪造,他的工作成为考据性辨伪的开端。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对于史学界权威作了不容情的批判,他不信古代记载完全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