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史.2001年第3辑(总第五十六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1028926
  • 作      者:
    宋一夫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文史(2001年第3辑·总第56辑)》主要包括:史官的规谏记言之职与《尚书》、《国语》的编纂、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为“鲁论”考、雍州势力与梁代政治、敦煌表状笺启书仪探源、两宋政府与印刷术关系初探、西夏文曹道乐《德行集》初探、金末诗人“稷亭二段”的卒年及出仕问题、《尚书》文献用字札记、王维诗口语疑难词疑议等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六、李训郑注谋约与甘露之变
    郑注李训谋约既定,就等着举事的那一天了。然而,当着十一月十八日,郑注派遣其妻兄、凤翔府少尹魏逢至长安再次与李训确定谋约以诛宦官之际,李训却推翻了原定计划而决定提前起事了。这是为什么呢?据《新唐书·郑注传》说是:“训畏注专其功,乃先五日举事。”《通鉴》记载亦同。若依此说,则似乎是李训私心发作,为了独揽杀宦官的功劳而改变原定计划的,也就是说,李训竟然置“中外协势”于不顾,为专其功而不惜铤而走险了。
    然而,笔者却以为,甘露之变的发生(即提前起事)不能说没有李训私心作怪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却是:李训、郑注原定之“谋约”并不可行。
    记载谋约最详细的还敷《通鉴》,笔者在第三节中已经征引,造里不妨重出,以便分析:
    始,郑注与李训谋:至镇,选壮士数百,皆持白桔,怀其斧,以为亲兵;是月戊辰,王守澄葬于渡水,注奏请入护丧事,因以亲兵自随;仍奏令内臣中尉以下尽集,涟水送葬,注因阖门,令亲兵斧之,使无遗类。初读此节文字,觉得注、训“谋约”,未免如同儿戏。王守澄虽曾为右神策军中尉、行右街上将军、知内侍省事,但是否能“令内臣中尉以下尽集,渡水送葬”,已是一大问题;即使能够使之送葬,若内臣中尉带着神策兵士精锐之卒,又岂区区数百(五百)壮士能够对付?尤其是“注因阖门,令亲兵斧之”之门,不论为官门、殿门,抑或是城门,均非郑注所能控制--因而,其谋约不可行。
    继而,又觉得此谋约可谓是缜密无比。宦官送葬王守澄实不成问题,因为既有郑注之奏章,又有李训之赞助,加之唐文宗本人亦欲尽诛宦官,一纸诏令便可使宦官尽集;而“注因阖门”之门,乃为王守澄宅门,郑注自是熟悉无比,一经阖门,任凭宦官带有神策军之千军万马,亦可将其尽行拒之门外,而“内臣中尉以下”断然插翅难飞,歼灭以后再作计议(甘露事变中,宦官被诱至金吾卫左仗,“间者将阖扉”,恐即受此谋约之启发)--于是,便认为此谋约可行。
    最终,笔者以为此谋约还是不可行。其原委就在于此谋约是建立在宦官没有防备的基础之上,假若有了防备,则谋约再缜密、计划再周全也将付之束流,失去其意义了。郑注是王守澄死党,早为仇士良辈瞩目,带着敷百亲兵,必然引起宦官震动。事实上,郑注的两次上奏就已经促使仇士良辈作出了戒备反应。以李训之奇,岂能看不出此中关节--于是,谋约总归不可行。
    谋约既然不可行,与郑注之“中外协势”亦必成泡影。
    ……
展开
目录
后土后稷神农蓐收考(下)
论殷墟卜辞命辞语言本质及其语气(下)
史官的规谏记言之职与《尚书》、《国语》的编纂
定州汉墓竹简本《论语》为“鲁论”考
《三国志斛义》续例
雍州势力与梁代政治
李训郑注矛盾与甘露之变--甘露事件研究之二
王建生平考论
中华书局校点本《新唐书》质疑一百一十则(上)
敦煌表状笺启书仪探源
宋张孝祥《六州歌头》词年考辨
两宋政府与印刷术关系初探
见于《永乐大典》的若干宋集三考(上)
《全宋诗》补(上)
西夏文曹道乐《德行集》初探
南曲曲韵的沿革与流变
金末诗人“稷亭二段”的卒年及出仕问题
乐律与宫调(上)

读书札记
《尚书》文献用字札记
记蒋善墓志
王维诗口语疑难词疑议
《宋书》时误补校(续一)
《宋书》时误补校(续二)
《宋书》时误补校(续三)
《宋书》时误补校(续四)
《宋书》时误补校(续五)
《宋书》时误补校(续六)
《宋书》时误补校(续七)
《宋书》时误补校(续八)
《汉书·孙宝传》标点商榷
《壮子》“螤斛”解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