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进膳制度
自有官制以来,君王的厨师就已列入职官。周朝的太宰原本的职务就是厨师长,自升为周王的首要辅臣之后,御厨中的工作就交给膳夫、庖人、食医了。秦汉时御厨的首领叫做大官令,后来“大官”一词在历代就成了御厨机构的代称。
从北齐开始,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为光禄寺,沿至清代。隋唐又开辟了第二个御膳机构--殿中省尚食局。从此各代的膳食机构分为两个,其中光禄寺主要负责祭祀食品、宫廷朝会宴飨和京官的膳食;另一个机构各朝名称不一,唐宋为殿中省尚食局,明朝为尚膳监,清朝为御茶膳房,这个机构负责造办皇帝的日常饮食。
帝王每日的餐桌都相当于宴席。《周礼》中规定,王在进膳的同时要奏乐,以乐侑食;后世虽然没有把音乐与日常进食联系得那么紧密,但增添了显示皇帝尊贵的各种规矩。皇帝单独进餐,如果高兴,可以恩赐别人一同进餐,包括皇后、嫔妃、皇子女甚至宠臣。
办理皇帝进膳的程序,以南宋为例:皇帝即将进膳的时辰,殿中省的御厨与皇帝进膳之所嘉明殿之间,禁卫成列,设栏杆不许闲人过往。。殿中省门上有一人呼唱:“拨食!”随即出现身穿紫衣头裹幞头的“院子家”十余人,每人右手托一个食盒,用黄色的绣龙布盖着,左手携一条红罗绣手巾,将食盒摆放在嘉明殿膳桌上,然后又托金瓜盒进来摆放,这样皇帝的膳桌上 就有二十几盒食物。然后皇帝开始进膳。
清代皇帝一日两餐,早餐在六点至八点,晚餐在下午两至四点。每餐品种一般在十五至二十五种之间。每日传膳前,先要进膳单,膳单上写明某人调某样、某人烹某样,以备查核;膳单的另一张上写着每膳菜目,以备点菜。根据皇帝所点的食样传膳。如果皇帝下次未说明撤换某样,则每次都要预备。在皇帝的膳桌旁还要另设一几案,以备赏赐。皇帝用完膳后,剩下的分赐给各宫眷或其他人。
清康熙皇帝对饮食看得很淡,食不兼味,他曾说:“朕每食仅一味,如食鸡则鸡,食羊则羊,不食兼味,余以赏人。”清宫中饮食享受最尽情的是慈禧太后。一餐之食竟有一百多品种,食器也非常考究。饭前,先进瓜果、饮茶。一餐食品中,猪肉类约有十种,鸡、鸭、羊肉各具数种,为了投其所好,厨师们绞尽脑汁,将菜品制成龙、凤、蝴蝶、花卉等图案和吉祥字样,如“福”“寿”“万”“年”“如意”等字。慈禧还特设了一个御厨机构西膳房,专为她制做各类食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