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第一部官修的编年体通史, 将自公元前四百零三年至公元九百五十九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中国历史条理分明的呈现世人眼前。由十一世纪北宋王朝保守党代表司马光负责主持编书,书中内容以历代君臣事迹、各朝代的兴衰为主,以期给帝王鉴戒。梁启超称它为"帝王教科书"。拋开司马光的政治立场不看,《资治通鉴》的价值颇高,长达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缩影就在眼前,这样的史书却因为文言文之故,让现代人望之却步,宛如读天书。
从1983年到1993年间,柏杨以卓越史识、独特史观完成《资治通鉴》的翻译工作。十年《资治通鉴》的译写期间,几乎成了柏杨的另一场新的牢狱生涯。特于书房前悬挂“297”狱囚编号以志坎坷的写作生涯,书房成了囚房。每天晚上连做梦都梦见《资治通鉴》,常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中突然惊醒。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特点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的卖点不仅止于史料而已,作家柏杨也在卖点之内。柏杨著作等身,曾经坐过文字狱,写过小说、杂文,《中国人史纲》曾在1985年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猛撞酱缸集》、《丑陋的中国人》称中国文化为发臭的酱缸文化,引起不小的震撼。文字风格辛辣,重批判。喜欢柏杨的读者,就会喜欢《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在原著当中,原作者司马光附加"臣光曰"来阐述他的心得,而柏杨在翻译版则多加了"柏杨曰"纪录他的读史心得。以上已经提过柏杨的背景,故可猜想得到柏杨会以什么样的笔调来评论历史或评论司马光的"臣光曰",这是附加的阅读乐趣。
除了战争和灾难,人物的事迹描写颇精采。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要看什么样的人物类型没有?要看混蛋,有;要看忠臣,有;要看无赖,有;要看混世魔王,有;要看禽兽,有;要看烈士,有;要看荡妇,有……喜欢看八卦的当然也有,好比谁才是始皇帝赢政的老子?是赢异人还是吕不韦?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07年献给有野心或是菁英份子的一份礼物,要知道中国人心理在想什么,思考模式是什么,中国政治运作、权力的更替,这里都可以找到;若只是想打发时间,不想花太多脑筋,尽管把它当成纪录了中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故事书读,精采无冷场。
中国人权力游戏的圣经,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书,台湾出版界十二大新闻,一项中国文化传袭的宝藏,一部中国人中古时代的编年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鉴兴替
——李世民
展开
苦心孤诣 十年磨镜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即将出版
台湾作家柏杨用现代语言译成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将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于2006年6月出版发行。此次出版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将分成九辑,以每月推出1-2辑的方式出版。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内容宏富,文采优长,其价值毋庸置疑,甚至无可替代。但它的局限也十分明显,因为它仅仅是一部帝王之书,是写给皇帝、大臣看的,而不是给老百姓看的史书。司马光本人亦毫不隐讳其编纂《通鉴》的目的就在于“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他的目的事实上也达到了,《通鉴》成了后世帝王的必修书,以至毛泽东都一生将它作为“枕边书”,反复阅读了十七遍,自言“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读《通鉴》有一定的难度,文言文并不是一般读者能理解透彻或解得其中神韵的。所以近年大陆出版过几个版本的《通鉴》白话译本,这些译本都是白话直译,多有词不达意暂不论,读起来总有隔膜,难以畅快。柏杨先生以一己之力,先将《通鉴》吃透,反刍之后再呈现给读者,加入了自己对历史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柏杨先生的历史观当然与司马光大不相同,他针对的读者不再是帝王宰相,而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所以他的译文的口气,与原文比起来似乎完全是两码事,但又完整地保留了原来死文字的原意,这可是白话翻译的最高境界。
此次出版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作了大量的修订工作。一方面对原书的文字与所涉及的史事进行了一次全面校订,改正了大量差错。另一方面对不适合大陆读者阅读习惯和现代汉语规范的语词、叙说方式作了相应变通,阅读起来将更为流畅。另外,书中的历史地图、图表将参照《中国历史地图集》及最新研究成果重新绘制。《通鉴》所记千余年间山川地理形势有不少改变,比如黄河大的改道就有上十次,海岸线也较20年前有不少变动,新的地图将更符合历史的原貌。
北岳文艺出版社将《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分为九辑三十六册,每辑为一个发行单位,据所涉及历史重新设定书名,分别是:第一辑《秦风汉雨》,第二辑《后汉兴亡》,第三辑《魏晋纷争》,以后依次为《南北分立》、《乱世烽烟》、《贞观之治》、《安史之乱》、《晚唐暮景》、《五代十国》。总而言之,它将是一套全新的、最适合当今读者阅读的《资治通鉴》。
以史为鉴 可知兴替
以史为鉴 可知兴替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即将出版
台湾作家柏杨用现代语言译成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将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于2006年七月出版发行。此次出版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将分成九辑,以每月推出1-2辑的方式出版。
《资治通鉴》涵盖了中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公元前403至公元959年)文化、政治、经济、人物性格的缩影,是一部足以了解中国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必读史书。九百年后的今天,柏杨先生耗时十年(1983-1993年),将其译解成现代语言。亲手增绘历史地图,并注入了自己的历史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使一部原本只供帝王将相阅读的史书,在今天的读者面前竟然如此亲切。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资治通鉴》的白话版,由于柏杨先生精深的中文造诣使这个译本成为了最通俗易懂,最受好评的译本。这个版本最大的特色是柏杨先生将古代生涩的专业名词、官职、地名,天文学名词等等进行了“现代语言”的翻译,使全文读起来非常流畅,像看小说一样!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如此受欢迎,因为它通俗易懂,历史上许多好书如今许多人都不敢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看不懂,一般的读者看起来会感觉很枯燥。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柏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没人读《资治通鉴》我并不奇怪,我很理解现在的年轻人,不是不想看,而是看不懂,你想,一千年前的文言文,要看懂得翻多少字典啊,且语言是常新的东西,一直在随社会发展而改变,日本光是对《西游记》的翻译如今已是第五代了,莎士比亚、大仲马等作品在英法等国家也都是屡次重译的。所以我出版的《资治通鉴》版本就是想起个带头作用,“兵部侍郎”是什么?我把它说成“国防部长”不就懂了,其实只要有一小部分人来做这件事就够了。”
二十三年前,台湾著名作家、学者柏杨的《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第一册问世,受到海峡两岸读者的欢迎,由此引发了出版界的“古籍今译热”。在当年即当选为台湾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书”。此后,《资治通鉴》又有好几个译本在海峡两岸出版,而该版本一直独领风骚、倍受青睐。
作为一位著名作家,更是一位严谨的学者的柏杨先生十年磨一剑,译解出的白话版的《资治通鉴》,可以说,推倒了近千年来堆积在原著和现代读者之间的重重障碍,读这部书的心情,丝毫不会受到诸如文言、官制、历史地理、典章制度的影响,比看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还要畅快——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中期的历史政治舞台上一幕幕活剧,没有哪一位高超的编剧、导演和演员能够代替历史来策划演绎这一切。
“一张地图,一份年表,有了这两样,历史就做成了。”柏杨先生花了大量的精力,每十年左右就制作一幅地图。加上本身《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原本复杂的历史题材,变得脉络清晰,读者很容易把握。此书不但保留原书史评,而且采纳了后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作者常以如太史公言一样“柏杨曰”的形式,对重要的事件加入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并以生动诙谐的语言进行了入情入理的总结和评价,是本书最有价值、最精彩的部分,不过如果不放在具体的行文中间,就难以有贴切的体会。更为可贵的是,文字间充满一个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充满了对民生幸福的关怀,对祖国统一的歌颂,对邪恶势力的痛斥——这些中国历史注定沉重的话题。而这一切,往往是一些所谓“愤青”所鄙薄的。
《资治通鉴》在千年的流行过程中,它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资治通鉴》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质量较高的却所见甚少,可谓“风毛麟角”。而相当一部分版本是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或断章取义,或妄如评注,贻误读者。有不少读者,想读史书,又苦于时间不多;想了解历史,又限于语言障碍,但是《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这部著作是“有才华、有担当、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