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重视历史要籍的介绍,选文尽量考虑各类体裁,本是情理中事。值得注意的是,各高校现在普遍开设有“中国史学史”课程,内容主要就是讲述史书编纂及其史学思想,对若干重要史书的介绍篇幅已经相当大。如果“中国历史文选”过多地涉及这些内容,必然造成课程间内容的重复现象,而且似乎是为“中国史学史”列举范例一般。这样,“中国历史文选”就难以说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了。
“中国历史文选”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吗?这个问题我们考虑得很久了。就课程设置而言,“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学关系到历史的基本钱索,无疑是历史专业本科生最主要的课程。此外的课程,则应该对通史课的教学有所补益、有所提升。换句话说,其它课程要能弥补通史教学之不足,使学生掌握在通史课中无法学到的东西,增进各方面的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每门专业课都应有自己的独特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历史文选课顾名思义,主要就是“中国历史文选”方面的教学,要以文章选读为主,其它内容为辅。要让学生多读一些历史上的重要文章,接触一定数量的原始资料,增加对历史文献的感性认识,了解古代历史的丰富多彩和传统文化的精致深邃。若干精选的文献名篇,还会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开拓胸襟,逐渐确立起厚实的历史观、进取的人生观。这是其它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借助这门课程,学生的古代汉语水平、史学史素养也自然会有所提升。只不过这已不是目的,而是结果而已。
要达到以上既定目标,对具体文选篇目的确定,是颇费斟酌的。经同出版社和一些学者商讨,我们达成以下共识。一是历史的内容非常广泛,不能仅仅局限在以往关注较多的政治、经济方面,还要注意思想文化、军事和科技等方面。尤其思想文化本来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影响后世至深,不能使历史学科的学生在这方面有空白点。思想史上有创见的名篇,应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二是历史文选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文选,应该多收一些其它类型人物(尤其是亲身经历重大历史事件的人物)的文章,这样纔生动鲜活,纔有代表性,资料性也更强一些。对于一些涉及到历史关节点的文章,也要予以充分关注,安排一定篇幅。三是在强调资料性、思想性的前提下,适当考虑可读性(或曰文学性),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体味古代语言文字的优美。四是尽量考虑兼顾各种体裁和类型的文章,以获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之效。全书的篇目,就是在这些认识指导下确定的。我们的最大愿望是,通过学习这些篇章,学生的古代文献知识有所提高,思想境界也能相应上升。不论他们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对他们今后的求学和人生之路,都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