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摇篮,早在上古时期,华夏族即在此休养生息,他们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将周边区域称为四方或四夷。秦汉以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央政权,将“中国”的内涵不断拓展,延及唐宋,“中国”指中原的王朝,及至元蒙帝国,将其统治的版图皆称“中国”。至于明清,一直沿袭此称谓。但必须看到,中国版图在历史上是有伸缩的,直到清代的乾隆年间,方大致奠定了现在的版图领域的基础。
中华民族是华夏族繁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中华的“中”,指居四方的中央,“华”本指光辉,古汉人之所以以华夏族之称,亦蕴涵文明发达之意。“中华”意谓居于中央而文明兴盛的民族,悠悠岁月,随着社会的发展、疆域的扩大,境内各民族间整体意识、族群观念逐渐统一,“中华民族”即成为包括中国境内诸民族的共同称谓。
人类的传统如同一条大河,在其漫长的历程中,既有诸多支流的不断汇人,又有不少汊支分流而去,传统总是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添加,又不断淘汰的,文化传统亦如此。每一民族的传统文化,总是活在其进程中,活在日常实践中,活在不断的转化和新的意义中,它要将与现实实践有密切关系的东西一代一代传下去,一旦失去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其生命也就终结了。历史上的玛雅文化、埃及文化之所以仅仅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段记述,皆因此而致。所以,一切传统都具有当代性和现实性。总之,传统文化总是处在一种不断产生、更新、淘汰、消亡的过程之中,并非所有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文化都可以称为传统文化,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存活力的文化及其成果才能得以保存延续下来,而这样的文化方能称为传统文化。无论物质文化抑或精神观念文化及其成果,不仅具有历史性、遗传性,亦具有现实性及变易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