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0870510
  • 作      者:
    史仲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作者简介
    史仲文,中国男性公民,1951年4月2日出生,现供职于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自称:生平别无所好,只是读书;别无所成,只是写书;别无所得,只是买书;别无所乐,只是谈书论书。且读书如痴,写书如醉,买书如狂,谈书论书如命,自己都收束不住。虽已过知天命之年,书外之事,竟不知几分明白,几分糊涂,只得由它去矣。
    作者也曾联句云:
    寻书如痴,读书如醉,论书如狂,著书如命,料是高贤应笑我;
    观花以意,赏花以情,评花以志,爱花以心,岂期俗子尽知君。
    又云:难舍浮名,因为有欲;打破禅机,所以无心。
    其主要著作有:《泡沫经济:透视中国的第三只眼》、《家庭文化:虎 虎 虎》、《欲望启示录》、《中国隋唐五代文学史》和《中西文明的历史对话》
    主编有:百卷本的《中国全史》、百卷本的《世界全史》和《中国文化大辞海》。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什么古代中国人把头发看得比脑袋还重要?为什么古代中国女人不穿高跟鞋而缠小脚?为什么中国人把吃看得高于一切?为什么中国有神佛而没有上帝?为什么一部《易经》使中国人迷糊了三千年?为什么中国有四大发明却没有发生近代工业革命?为什么在中国释迦牟尼与太上老君可以和平相处?为什么西方宗教重视“死后怎样”而中国道教却重视“怎样不死”?……中国人曾经走进死胡同!但中国人正在走出死胡同!
    全书内容丰富,论析精辟,充满卓见,妙语迭出,读后令人深思,是难得的一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力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勤俭持家到安贫乐命
    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的勤俭持家,可谓独一无二,举世无双。勤俭持家一在勤,二在俭。勤即劳作,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唐朝有诗人知农人辛苦,作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在我国几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农业自然经济的劳累与辛苦,非亲历而永不能真知。笔者幼时寒暑假间回故乡劳动,每每见年轻的农妇,  自日出而起,和男人一起下地,一起劳动,男人担水便担水,男人推独轮车便推独轮车。中午回家,男人便可吸上一袋旱烟,在树阴下清闲片刻,女人还要淘米做饭,外加喂鸡喂鸭喂兔喂猪。作者每次归京,和母亲道及辛苦,母亲便说,这还是好的哩!你二外祖父旧社会给地主做长工,白天劳作不算,晚饭以后,每天晚上要一个人独自磨一斗绿豆的淀粉,过箩(一道工序)之后才能休息。早晨五更即起,又该担水拉磨,开始一天的活了。我二外祖父今年八十有四,除耳聋以外,身体还健。我们这些后来人,很难想象出他们那一代以及他们的祖祖辈辈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勤劳而外又讲节俭,所谓从牙缝上刮下来的积攒。中国农民就以这种精神报偿了生他们养他们的土地。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们中国人最喜欢听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悬梁刺股、夸父追日一类的寓言,以为唯有这种坚忍不拔雷打不动的顽强劳作精神才是人生在世获得衣食的根本。
    这种精神表现在劳动上,就有山东大汉王国富把一把大镐头磨成小铁块的黄牛精神;表现在科学研究方面,就产生了陈景润那样的不靠计算机,硬以一张一张的小纸片,算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新的结果;这种精神表现在艺术上,就有赵燕侠女士为着提高嗓子的亮度和力度,每天早晨对着一个小水罐喊声的毅力;这种精神表现在政治斗争方面,就有伍子胥含垢忍辱十几年,乞讨于吴国街头,吹箫过市以觅知音的坚忍不拔的忍耐力;这种精神和中国革命理想结合在一起,就有了华子良在渣滓洞监狱假装疯癫的英雄壮举;这种精神表现在手艺创作上,就有了师传口授,而终于把很多几乎不可思议的绝技扬名于全世界的奇迹。然而这种精神的文化基础毕竟有些过时了。所以它也有种种不足和某些重大缺陷,反过来又吞噬着这精神的创造和继承者们。
    中国小农文化的先天性缺陷很多,加上其他文化的影响,就表现出一种对于文明享受的知足常乐态度,对于艰苦生活和艰苦环境的隐忍精神,以及一切听命于天、听命于人的懦夫意识。
    一切听命于天、听命于人的懦夫意识。
    中国小农文化的知足常乐,源远流长。汉有粱鸿与孟光一段对话,史书上说,“梁鸿,字伯鸾。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不娶。同县孟氏有女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父母问其故,女日‘欲得贤如粱伯鸾者’。伯鸾闻而聘之。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跽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日:‘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今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日:‘以观夫子之志耳。’乃更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日:‘此真梁鸿妻也。’字之日德辉,名盂光。居有顷,妻日:‘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首?鸿曰‘诺。’乃人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弹琴以自娱。”孟光敬夫,举案齐眉。梁鸿并作《五噫歌》,知其有不平之气也。然而,其志向并不在远。粗茶淡饭,举案齐眉足矣。中国的士大夫大多有这种脾气。鼎鼎大名的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归家种秫酿酒去也。绳床瓦灶,门植五柳,读书不求甚解,生活不求享乐,不乐而乐,乐在其中矣。此中国士大夫气,亦中国小农文化气也。1984年7月19日《隙望》杂志第29期曾登一专访,上有河南商城县河口村老农王驾运的中堂诗作一首,其诗云:
    “依山傍水,瓦屋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菅也由俺,丰收靠俺不靠天;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的凉的卡身上穿,长也称心,短也如愿:人间邪恶我不干,坐也心闲.行也心闲; 晚间妻子儿女话灯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安民政策喜心问,如今娱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据说这首诗传至日本,日本姬路市书写美术协会会长福田一郎先生大受感动,与王老汉成为朋友。中国记者顺u捧之,也就称这位中堂诗的作者为“农民外事家”了。
    然而我却小能感动。日本人大约是太富裕了,富足之后,不免生些竹窗瓦舍,小桥流水之叹。中国人可没有那么富裕,而且我们现在已经体会到了,中国的改革道路还很长很远哩!仅仅责任田——联产责任制这一成功的政策还不能使中国的农民真正得到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复兴和解放。1980~1984年确实是中国农业史上的少有的兴旺时期。然而,随着城市改革的开放,化肥涨价了,农药涨价了,农产品事实上贬值r。粮食,确实多了,但交余粮有困难。粮食、棉花少了,国家又很作难。可谓多也不是.少也不是。自1985年开始,粮食生产出现徘徊。而且从现在情况来看,中国的农业真正走出徘徊境遇,还需要整个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和各项经济政策的配套与完善才行!
    小农文化知足常乐。然而,知不足方能进取,有风险才能进步。知足常乐,一遇风吹草动,往往成为不乐。不过按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脾气,对于“危机感”这几个字实在是太陌生了。
    小农文化最易满足,所以才知足常乐。小农文化对危机往往考虑不足。所以才最容易陷入短期消费和盲目乐观的境地。然而小农文化又有特别强于隐忍的一面,形成对艰苦生活和艰苦环境的隐忍风格。
    中国人能忍,对于艰苦生活可以忍,对于富人的压迫,也可以忍。所以,杨白劳面对黄世仁的逼债,确实只有三条路可走,第一还债;第二躲债;第三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债。还债,常常是还不起的。所以才要躲,躲债又常常躲不过的,所以才要死。中国小农文化中自然也有很强烈的反抗精神。然而,那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就是杨白劳所代表的一面。因为农业自然经济是脆弱的经济,这经济的代表人物也是脆弱的,他们要忍受一切自由人不能忍受的欺辱、压榨、盘剥和迫害。他们苦惯了,相信“多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相信“愤怒是祸,隐忍为安”。他们如石头下面压迫的小草,一方面有顽强不屈的生长精神,一方面终于曲曲弯弯成为畸形的发展。孔夫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然而,中国农民的大谋实在也没有什么。顶大的大谋就是发动起义,揭竿而起,高呼造反。然而,逼走了旧皇帝,迎来了新皇帝,新皇帝犹然同旧皇帝,于是还得慢慢隐忍下去。小农经济的基础不灭,小农文化的幽灵不散。
    还有听命于天,寄命于人的懦弱意识。中国农民自然也有强悍的一面,这种强悍往往只有表现在土地所有权的问题上才最为充分。为了土地,可以上告,可以械斗,可以拼命,可以造反,可以丢弃自己的一切。因为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命都丢了,还有什么舍不得牺牲的呢?除此而外,他们的生命大半是孤独的、自闭的,轻贱的和怯懦的。他们敬畏官府,一听说要打官司,不免心慌气短。而且他们也有自己的智慧,“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别进来”。穷人进了衙门,伺候你的就是老爷的堂威和差役手中的木板。他们又敬畏富人,虽然也厌恶富人,却相信“贫不与富斗”的哲理,以为胳膊终归拧不过大腿去。于是在富人面前表现出的常常是忍气吞声。实在说,中国农民尽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代表,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却很少改变自己卑贱的人生和低劣的社会地位。农民要受地主盘剥兼并之苦,要受官府和富人的种种压迫。于是,他们从敬畏富人走向厌恶富人,又从厌恶富人走向反对富人,直到要与富人拼命一斗。于是他们就常常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清官身上。西方人是寄希望于上帝的,中国人却寄希望于清官。大凡去过农村的人,也许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些农民发生纠纷,只要某个有权威的干部,站在他们面前,胡叫乱喊一顿,便会天气晴朗,风消云散。他们敬畏权威,而自己却没有勇气去做这权威。于是中国人常常以讹传讹,糊里糊涂地就自己为自己找来一个权威,全不管这权威以后对自己采取什么恶劣的作法。
展开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研究方法与视角
一 文化眼镜与眼镜文化
规律说
创造说
主客体说
结构说
共鸣说
二 一个规律,几种模式,多样选择
三 老鼠既可与老鼠比,也可以同大象比
四 水在动,河没动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典籍与世俗
阶段与整体
主观意见与客观实际的差距
特异与常规
绝对值与相对值
五   首要的还是人和多数人

第二章 封闭下的开放,开放中的封闭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 地域特征·大陆文化
对外封闭
对内统一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体
重乡土情谊
民族姿态上,以自我为中心
二 经济特征·小农文化
从要求统一到要求一统
从以商补农到重农抑商
从勤俭持家到安贫乐命
从实用道德到抱残守缺
从各扫门前雪到合伙吃大户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