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提篮桥: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0832784
  • 作      者:
    张艳华编著
  • 出 版 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在二战的漫天烽火中,在一波又一波的排犹浪潮中,犹太民族仿佛惊弓之鸟,四处寻找能提供他们暂避风雨的的港湾,可结果,只有一个接一个的失望。唯有在遥远的东方,有一座叫上海的城市向他们张开了自己的臂膀,接纳了数万犹大难民,其中的绝大部分后来在一个叫提篮桥的地方度过了一段充满艰辛而又不乏温情的岁月。上海,虹口,提篮桥,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的心灵。六十多年过去了,那里依旧保留着大量犹太难民生活的史迹,一批又一批的犹太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这里,缅怀那段难忘的时光。
    进入新世纪,虹口提篮桥犹太难民曾经生活过的区域被上海市列为重点保护的风貌区之一,提篮桥又一次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瞩目。《提篮桥:犹太人的诺亚方舟》系第一部集中介绍这一区域的著作,不仅关注其兴起、发展,也介绍其遗产保护对策和该区域未来的发展。
展开
内容介绍
    《提篮桥——犹太人的诺亚方舟》这样的书名,只有在熟知上海的人心中才会引起强烈的反差,“提篮桥”在相当长的年代里是上海监狱的代名词,这一次却和“诺亚方舟”并列。沿东大名路过外白渡桥就是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外滩;与上海新景观标志的陆家嘴建筑群隔江相望,却实实在在是繁华侧边陈旧的一隅。这里的“陈旧”“具有一种特殊的尺度,这种尺度是现代城市所缺乏的……而历史覆盖了一系列可憎或快乐的事件,无论如何,这些动人的故事使我们今天的观者动容。
    以色列驻沪总领事Lan Maor在前言中引用了一句古老的犹太谚语:谁拯救了一个以色列人的灵魂,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他说:“那么,虹口以及上海其他地区的居民便相当于拯救了2万多个世界!”“……虹口,将永远是我们心中温暖的地方。”
    提篮桥保护规划项目入围了2006年以色列Dan David遗产保护奖。“对提篮桥地区而言,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可贵的城市记忆,即在这样一个摩天楼林立的大都市里还有这样一个默默存在的角落,它曾经支撑着数万人的生存信念……”
    拂去历史的尘封,张艳华博士不加任何渲染地细细铺陈着这个地区的陈年往事:“今天在德国、奥地利、加拿大、美国等国家许多人心目中,‘Hongkew Ghetto’(虹口犹太人居住区)已经成为一个特定的名词”;“到著名的犹太人网站‘黄包车夫’进行浏览,你会震惊的发现当年幸存下来的犹太人今天虽然散落在世界各地,但是就是依靠着‘Hongkew Ghetto’这个主题,仍然保持着最亲密的联系……”。
    来上海避难的3万犹太难民中,除数千人后来去第三国外,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仍有2.5万人留在中国上海,这一个数字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所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上海是除以色列本土外犹太人最大的聚居地。美国前财政部长、现柏林犹太博物馆馆长布鲁门塞尔,13岁时逃难到上海;92岁高龄故地重游,在曾经居住过的虹口区舟山路59号、曾经做礼拜的西摩会堂、曾经就读的小学旧址,他久久徘徊,他说:没有提篮桥,就没有今天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后裔。
    摩西会堂,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留言,以政府名义感谢“二次世界大战时上海人民卓越无比的人道主义壮举” 。
    以色列摄影记者迪文历经数年,从路基、石阶、墙壁、洗衣板中收购了85块犹太人的墓碑,并邀请国际优秀设计师进行上海犹太人纪念地的概念设计……
    这本书以今昔对比的图片告诉人们:便利店装潢面砖和广告牌下面是昔日小维也纳咖啡馆的旧貌,违章搭建和杂乱的屋顶平台,曾是著名的露天聚会场“莫斯考特屋顶花园”……它还告诉人们:未来的提篮桥将保存它最宝贵的历史价值,它将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真实地记录着二战中同为战火罹难的土地却成为另一个民族的“诺亚方舟”,告诉世人: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友谊怎样温暖了千万个处于绝境的犹太人……这些史料的汇集并不仅是对地方史志的补缺,更是这些“历史遗产保护区”活着的灵魂。
展开
精彩书摘
    如果不是自己或是有亲戚、朋友居住在附近的话,许多在上海居住或工作的人也许不知道上海有个摩西会堂和下海庙,但是,只要提起“提篮桥”三个字,一些老上海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南京路外滩的东北侧,接近黄浦江的地方,也就是在近几年频频出现在关于上海“浦江两岸开发”的各种报纸、杂志等媒体上的虹口北外滩地区。
    在提篮桥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二战期间,很多犹太人聚居在虹口,在日本人占领了这个区域之后,这些犹太人被隔离在几个划定的街区内,不能够随便出入该区。其中,唐山路818弄和765弄作为两条犹太人居住最密集的弄堂,一度曾被日本人在出入口焊上铁栅门,禁止出入达一年之久,但是被困在弄堂里的二千余犹太人,最后大部分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没有遭到像欧洲集中营里的犹太人那样悲惨的命运。关于犹太人幸存下来的原因有各种猜测,有的说是他们利用仅有的资金“收买”了当时管辖的日本人,有人说是日本司令官考虑到政治方面的因素而网开一面;但是最多的猜测,而且经过后人证实的原因是居住在周围的一些善良的上海市民长年累月地将面包、饼干等食物掷过界线,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救助了这些深陷困境的犹太人……
    从南京路外滩向北走,行人能够看到路上一块明显的指路牌,上面写着“提篮桥”三个字。按照指路牌的方向,经过外白渡桥再拐向东,沿东大名路一直走约三公里,道路交叉口正对面就是远洋宾馆,从这里开始就属于提篮桥区域了。再往北走,沿海门路到长阳路交叉口转向东行约八十米,就是大名鼎鼎的提篮桥监狱“所有人都对这里非常感兴趣,但是所有人都不希望自己和它发生什么关系”。
    也许在旧时上海孩童的心目中,提篮桥是令人生畏的地方,因为通常他们犯了错误的时候,大人就要恐吓他们“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提篮桥(监狱)去”。而近几年来,随着上海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视,提篮桥监狱这座昔日让人望而生畏的建筑也作为体现独特城市文化的一个载体,被列入了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二00三年整个提篮桥地区被列入上海市十二片历史文化风貌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少行人的目光开始越过监狱森严的高墙,望向里面隐约能见到的灰色混凝土墙和密实的栏杆;如果你走在附近的街道上,时不时会碰到高鼻梁的外国人,指向某一幢历史建筑相互窃窃私语,时而面露喜色,时而忧心忡忡;而当我们深入地探寻这个地方时,更发现了包括摩西会堂、下海庙、舟山路等体现上海独特历史文化的线索,发现了在二战期间上海虹口曾经接纳超过三万犹太避难者的历史事实,发现了时至今日仍然在起着重要作用的这些历史因素。所有这些,都使得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提蓝桥”这三个字,认
    真思考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展开
目录
开篇
第一篇 历史磨难:镌刻昨日记忆
第一节 下海庙--提篮桥的发源地
第二节 赫赫有名的"是非地"--提篮桥监狱
第三节 犹太人的栖身地--提篮桥
1 避难的港湾
2 华人庇护与友谊
3 难忘的纪念地

第二篇 去影难逝:寻找今日方舟
第一节 风貌遗存
1 街区格局
2 摩西会堂
3 舟山路
4 霍山路和惠民路
5 下海庙
6 提篮桥监狱
第二节 深度交往
1 HongkewGhetto的"吸引力"
2 犹太艺术家作品展览--"友谊之礼"
第三节 理性观察--现状调查和分析研究
1 用地与建筑
2 道路--街与弄
3 人口和公共服务设施
4 绿化景观
第四节 问题审思
1 普遍存在的问题
2 特殊的问题

第三篇 深眺望:续写明白篇章
第一节 保护提篮桥对文化的发掘
1 保护规划
2 规划实施及管理
第二节 建筑再利用--历史遗产生存的唯一方式
1 再利用是保护吗?
2 再利用是"以人为本"的保护
3 提篮桥的历史建筑再利用
第三节 复兴提篮桥--不可延误的行动
1 实施的前奏
2 筹建上海犹太文化博物馆
3 未来的提篮桥?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