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的人海处波斯湾,古称海湾,两河流域人称之为下海,自古是
兵家、商家必争之地。原因非常简单,波斯湾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并且占据
着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从5000多年前,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特别是南部地
区的居民就尝试着与海湾西岸的居民交换产品。那时,他们称西岸的主要地
区为玛干和迪尔蒙,现代考古学家证实,玛干就是今天阿曼国家所在地区,
而迪尔蒙则指今天的巴林。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从伊拉克到阿曼和巴林只有
咫尺之遥,而5000年前,人们仅仅依靠用芦苇和沥青做的小船或骑着驴沿着
阿拉伯沙漠边缘到达海湾西岸,路途并不平坦。而且,到达西岸后,他们又
沿海北上,到达波斯湾北部折返后,再南下,与印度河流域地区开展贸易往
来。
迪尔蒙(即今天的巴林),含义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或“生存之地”,
它就是前面说到的诺亚方舟的神话故事的主人翁——洪水英雄乌特·那皮什
图永久生活的地方。神话中把迪尔蒙描写为一个经典的、完美的、具有异域
风情的花园。早在新石器时代,迪尔蒙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巴林考古学者认
为,公元前2200~前1600年,是古代巴林地区发展的鼎盛时期。后来发现的
许多考古珍品与文献记载,都证明了迪尔蒙地区与两河流域人交流的久远历
史。直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随着印度河流域文明突然离奇衰亡,作为两河
流域与印度河流域贸易中间站的迪尔蒙才趋衰落。
玛干(即今天的阿曼)的早期居民是新石器时代的游牧民和航海者,主要
从事两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的贸易。海湾的物产使得这里的渔业生产成为支
柱产业,这里的渔村已有7000年历史。其文化显然深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
影响。公元前2300年,苏美尔楔形文字文献中就提到的苏美尔城邦普遍使用
的铜和黑石就来自玛干。还说,玛干位于苏美尔和迪尔蒙南方,常有印度河
流域的旅行者出没。学者们在这里不仅发现了主要的铜矿产地,还发现了15
0多处中世纪伊斯兰人的熔炼遗址。在迪尔蒙衰落后,玛干成为乳香贸易路
线中的一站。今天,石油已经取代铜和乳香成为阿曼财富的主要来源。
两河流域文献中往往把迪尔蒙、玛干和另外一个地方麦路哈放在一起提
出,在研究了当时海湾的气候条件、海流等因素之后,学者们断定,麦路哈
就是印度河流域。文献中提到麦路哈(印度河流域)与两河流域的贸易中交换
的物品相当广泛,时间在公元前2350~前1800年,但实际上贸易可能在早王
朝时期(约公元前2600年)就开始了。但是随着印度河文明的衰落,印度河文
明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关系完全中断。至于印度河文明及其衰落和消失的
原因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谜。
公元8世纪,波斯湾贸易再度掀起高潮并达到鼎盛。麻毛、棉、香料、
织锦、毯、盐、珍珠、农产品等成为海湾贸易的主角。贸易范围更加广泛,
从海上经红海到非洲;陆地上沿丝绸之路达中国,驼道经伊拉克沙漠一波斯
湾沿岸达东亚。海湾地区还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了商业殖民地,成为与中国贸
易的中转站,唐朝时,在长安城里,波斯商人和使团也成为常客。
两河流域地区向东和东北与伊朗高原多点相接,尽管两地的政权自古冲
突不断,纠葛几千年,但伊朗高原丰富的物产依然是两河流域商人的主要目
标,同时,伊朗高原也是两河与中亚地区的重要贸易通道。来自伊朗西北部
的黑石和来自中亚阿富汗地区的天青石,就一直是两河流域各国镌刻石碑和
制作首饰、礼器制品的重要原料。只是波斯湾贸易依靠的主要是海路和河路
,而伊朗高原贸易就只有依靠牲畜长途跋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