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10743945
  • 作      者:
    盖山林,盖志毅著
  • 出 版 社 :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作者简介
  盖山林,1936年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民进中央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主要著作有《阴山岩画》等10余部专著.在30多种报刊发表论文258篇。《中国岩画学》、《阴山岩画》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乌兰察布岩画》获二等奖,《丝绸之路草原民族文化》获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蒙古族文物与考古研究》获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是国家人事部批准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他的名字和事迹已被列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及其他多种名人录。
  
  盖志毅,1964年生,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农经理论、农业政策和农经史。发表论文(著)8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四项,二等奖两项。任内蒙古蒙古经济学会副会长,内蒙古农经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内蒙古乡镇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展开
内容介绍
  《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是作者40多年来在沙漠和沙地的亲历记录和感悟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智者思考的一个永恒主题,百余年前,马克思就说过:“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然而时至今日,还没有谁从生态考古学角度去写一本人地关系史。《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以不争的事实,证实了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创造的文明,总是以环境作为支撑点的。《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作者站在生态哲学的理论高度,将人与自然捏合在一起去思考,用考古学、历史学、畜牧经济学、沙漠学、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等多种学科提供的丰富理论,以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和文明的生态史观,追溯了我国北方各大沙漠、各大沙地曾经有过的辉煌文明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探觅了人与自然的原初联系,反思了“人类征服自然和贪婪地索取自然”所造成的巨大恶果。本书不仅是站在历史长河里写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也是站在荒野沙原上写下的悲痛史、忏悔史、感悟史,更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的治理荒漠的创新史。书中特别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当和睦共处的生态哲学观点,呼唤改变人与自然血淋淋争斗的状态,以唤醒当代人类的生态意识,正确感知人与生态系统共生、共存、共荣的相互依赖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七)策勒河、达玛沟绿洲遗址
  在策勒县境内,和田河与克里雅河之间有策勒河和达玛沟。其中策勒河较大,上源由217条冰川合成,冰川面积331.81平方公里,冰川储量为22.8589立方公里。两条古河道皆偏向东北流,原先可能都注入克里雅河,后来由于下游干涸断流而与克里雅河分离成为两条独立的河沟。
  古代的达玛沟位于策勒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其下游已干涸断流,被当地居民称做老达玛沟。在此沟中有多处古文化遗址:
  吴六杂提遗址。该遗址在达玛沟巴扎西北约50公里的沙漠之中。学术界多认为是11世纪初喀喇汗王朝的遗址,在当地有“圣陵”之称,有伊斯兰无棺土葬墓。还有房屋遗址,出土有阿拉伯文无孔铜钱和宋钱。
  卡纳沁古城。城周长1000米,城中发现有阿拉伯无孔铜钱、喀喇汗王朝铜钱以及宋代钱币。黄文弼说它是11-15世纪古城,废弃于明代,但也有人说它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培因城。
  乌曾塔提遗址。位于策勒县城北30公里。面积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400米。地表残房遗址依稀可辨,遗物有宋代钱币和陶片,是喀喇汗王朝的遗迹。
  丹丹乌里克古城。在老达玛沟之北90公里,面积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2公里,城墙、房屋、寺院和墓葬约略可辨。出土文化遗物有木版画和纸本文书。文书中有唐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七年(791年)的纪事,称该地为“梨谢”,由此,人们认为这座古城是唐代的梨谢故城。
  (八)安迪尔河、车尔臣河绿洲遗址
  安迪尔河位于尼雅河之东。此河发源于昆仑山北麓,上源有5条冰川汇合而成,冰川面积5.91平方公里,冰川储量0.3031立方公里,沿岸古绿洲上有3座古城遗址:其一,阿克考其然克古城,位于安迪尔牧场西南15公里处。.城址平面是椭圆形,周长600米,在东南方设一城门,城中有房址650多间,门户矮小,似为屯军之所。城内曾出土有金耳环、铜环、玉片、宝石戒指、棉毛织品、谷物等。其二和其三为达乌兹勒克古城和提英木古城,位于安迪尔牧场东南,两城相距约1公里,时代上限为唐代,下限至15世纪初年。斯坦因认为,《大唐西域记》中的睹货逻故城应在安迪尔河畔古城中求之。
  车尔臣河,从西南流向东北,发源于昆仑山北麓,河源由318条冰川汇成,冰川面积579.21平方公里,冰川储量60.9846立方公里。河水注入罗布泊,现则注入台特马湖。在令且末县城的东边流过。在车尔臣河南岸,有米兰河、若羌河、瓦石峡河注入,原先这些小河流经之地都是车尔臣绿洲的组成部分,后来由于河水淤塞和风沙的堙埋才与车尔臣河脱离而成为独立的小河。由车尔臣河及原先的支流小河,共同构成了古代车尔臣绿洲。在这个绿洲上,古往今来都是人类驻牧的地方,遗留至今的遗迹、遗物很多,它在向今人叙述着昨夜的星辰及其嬗变。这个绿洲上的古城有3座:车尔臣阔纳协海尔古城。位于且末县城西南5公里。城墙已夷为平地,城内外荒沙漠漠,遗迹面积约5平方公里,这是汉代管理军屯的官府治所,城外有护城河。古城附近多墓群,出土过干尸、毛织品、弓箭和带钩等物。古城与古墓显然存在生居死葬的关系。恰勒玛旦古城,位于且末县城之北95公里的沙海之中。古城面积2.5平方公里,城墙多为流沙所堙,或谓此城即《大唐西域记》所提到的折摩驮那。古城附近,深埋着曾在城内居住过的生民,座座古墓就是一个个标志。米兰古城。位于若羌县城东75公里处,青新公路适在古城中穿过。城中有干涸的河道,城中的房屋、佛寺、碉堡残迹历历在目,经清理的房地中出土过丝织品、地毡、铠甲片及纸书、木牍以及小麦、小米等粮食。其中弥足珍贵的文物是1959年10月出土的《坎曼尔诗签》,上面书写着坎曼尔书写的自作诗《忆学字》、《教子》、《诉豺狼》三首,以及白居易的《卖炭翁》诗一首,所署时间,前者为元和十年(815年),后者为元和十五年(820年),在其名之前有一“纥”字,郭沫若据此,考证出坎曼尔应是回纥人。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文明消失篇
一 大漠孤烟不是诗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古代文明的消失
(一)沙漠的形成
(二)沙漠南缘绿洲的古代水源
(三)和田河绿洲遗址
(四)克里雅河绿洲遗址
(五)尼雅河绿洲遗址
(六)科什塔格河、桑株河绿洲遗址
(七)策勒河、达玛沟绿洲遗址
(八)安迪尔河、车尔臣河绿洲遗址
(九)丝绸之路的西域道
(十)绿洲文明的衰落及绿洲变沙漠的原因
二 额济纳绿洲:沙漠吞没人类文明的见证
(一)元代之前的额济纳绿洲
(二)元代额济纳绿洲的农业文明
(三)正在被沙漠吞没的额济纳绿洲
三 追溯巴丹吉林沙漠远去的文明
(一)巴丹吉林沙漠的自然状况
(二)历史时期巴丹吉林沙漠地带的人地关系和自然环境的变迁
(三)巴丹吉林沙漠的远景
四 文明与自然共同消亡的一个标本:统万城遗址

第二章 环境变迁篇
五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自然环境的变迁
(一)河西走廊沙漠概况
(二)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森林及其演化
(三)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农牧业变迁
(四)河西走廊绿洲的荒漠化历程
六 塔拉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七 从动物岩画探索阴山地带自然环境的变迁
八 呼伦贝尔沙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现在呼伦贝尔沙地的自然景观
(二)过去呼伦贝尔沙地的人类活动与沙地的变迁
(三)未来呼伦贝尔沙地的治理、利用的思考
九 历史时期我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及其演化
(一)内蒙古东部地区历史上的生态环境及其演变
(二)内蒙古锡盟南部、冀北、晋北地区历史上的生态环境及演变
(三)西北草原、荒漠地带的生态环境及其演变
(四)历史时期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变迁引发的思考

第三章 人地关系篇
一○ 宁夏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历程
(一)宁夏平原河东沙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过程
(二)宁夏平原河西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过程
(三)历史时期宁夏引黄灌区开发的得失与今后宁夏平原生态环境改善途径的思考
(四)历史上宁夏平原人地关系的现代启悟
——鸟兰布和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改造: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该地景观的影响
(一)鸟兰布和沙漠的古今地理环境
(二)鸟兰布和沙漠北部的汉代垦区
(三)西夏对乌兰布和地区的开发与经营
(四)鸟兰布和沙漠的形成
(五)当代对乌兰布和沙漠的开发和利用
(六)由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乌兰布和地区景观的影响引发的启悟
一二 清代在内蒙古的放垦与荒漠化
(一)放垦之前的内蒙古草原
(二)清代放垦蒙地的原因
(三)清代在内蒙古的垦殖
(四)新中国成立后对蒙陕晋接壤地区的开垦
(五)由清代内蒙古垦殖引发的思考

第四章 环境治理篇
一三 浑善达克沙地的现状、形成与治理
(一)浑善达克沙地的自然景观
(二)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古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迁
(三)浑善达克沙地的治理和利用
……
第五章 国外环境治理经验篇。
第六章 现代启悟篇
注释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