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并不在10月1日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画家董希文曾据此画过一幅名为《开国大典》的大型油画,后拍成的影片也叫《开国大典》。
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当天《人民日报》所发消息的标题即为“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今日在首都隆重举行”。
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他说:“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的这篇开幕词现在保存在中央档案馆,并全文收入了《毛泽东选集》第5卷。
在政协开幕的当天,新华社发出电讯:“中国人民所渴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已于今日下午七时半在北平开幕。”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的社论,社论指出:“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
以上文献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在1949年9月21日。那么10月1日的国庆日又是怎么回事呢?作为一个纪念日它的来历是这样的,1949年10月9日下午三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会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十月一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这次会议的原始记录现保存于中央档案馆。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即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而1949年9月21日的“开国盛典”则渐渐不为人们提起,同年10月1日的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则被称作“开国大典”而越叫越响,越传越广了。
关于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历史考辨
1917年7月胡适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表示了胡适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意见。李良玉在《南京大学学报》上撰文认为,胡适的这篇文章,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或者说得更具体一点,与李大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没有任何瓜葛。胡适此文批评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无政府主义,其根本原因在于无政府主义者运用实验主义诠释无政府主义。在胡适看来,这种诠释破坏了实验主义的科学性。
介绍实验主义方法论,运用实验主义方法论进行论辩,坚持对于外来文化的实验主义立场,按照实验主义方法论建设新文化,构成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中胡适的完整的价值论系统。
胡适说:“凡对于每一种事物制度总想寻出他的前因后果,不把他当作一种来无踪去无影的孤立东西,这种态度就是历史的态度。”胡适主张对于每种主义都要弄清其前因后果,以便知道它本来是解决什么问题,实行的效果又如何。他认为,这种历史的态度可以使人们避免对于主义的一知半解或生吞活剥。这种“历史的态度”包含不包含某些关于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合理因素?
胡适又说:“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是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也许,这段话包含了一个必须防止现代迷信的严肃的历史课题,它带给胡适的不是对话,而是无限的孤寂。这是胡适的一个悲剧。然而,它的悲剧意义为人们真正认识之后,能带来的,是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沉思。
(摘自《南京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李良玉文)
“火烧赵家楼”辨正
所有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史教科书,在叙述五四运动时,都要提到学生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一事。如:“游行队伍便直奔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火烧了赵家楼”。这种表述给人以明显的错觉:曹宅名叫赵家楼,似乎还是楼房。事实并非如此。考察了当年的曹宅所在堆之后发现:“赵家楼”是胡同(小街)名而不是住宅。曹宅位于赵家楼胡同,其南面是赵家楼前街,北面是赵家楼后街,东面是东总部胡同,西面是宝珠胡同,原曹宅早已拆除。另据曹本人回忆,当时其住宅分为东西两院,东院是一排西式平房,西院全部
是中式房屋,曹当时住东院。因此,准确的表述应是:“学生放火烧了位于赵家楼胡同的曹汝霖住宅”。顺便说明,赵家楼胡同也不在东单北大街(常简称东单),距今天的东单北大街很远。
(摘自《党史文汇》1991年第1期,李义凡文)
“振兴中华”口号小考
1874年,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王韬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主张变法图强,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振兴中国”的口号。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章程规定“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第一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维新变法运动,提出过“中国可以白振”、“惟有激耻以振之”、“振厉”中国等问题。这是走改良的道路振兴中国,当然不可能成功。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义和团运动中,农民义军也提出过“振兴中国”的口号。
抗日战争时期,大汉奸汪精卫也提过“要复兴中华”、“中国应该……振兴”。但是,汪伪提“复兴中华”口号的目的,是为了“保卫东亚”,保护日本帝国主义,出卖祖国的利益。
“振兴中华”的口号,在十九世纪的后期,已是时代的要求和人心所向。它鼓舞许多有志之士投入爱国斗争的行列。“文化大革命”以后,爱国知识分子又重新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是在1981年3月20日。当时,我国男女排球队在世界杯排球赛亚洲预赛中取得第一名,大大鼓舞和激发了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狂欢的北京大学学生上街游行时,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红楼梦》故地今何在?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到底在何处写出了这部世界不朽名著,红学家寻踪觅迹,终于在北京西郊香山樱桃沟,找到了《红楼梦》的诞生地。
据考证,《红楼梦》中许多艺术描写都是受香山自然景物和社会素材启发而摄人的。《红楼梦》开卷就提到一僧一道席地而坐青埂峰下,“见着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如今樱桃沟乱石丛中确有一块形似大元宝的巨石,曹雪芹借用元宝石的特征,对男主人公进行了烘托比兴的传奇创作,叫他投胎堕地之时就口含一块“通灵宝玉”,命名为贾(假)宝玉,并把书名也取作《石头记》。
谈及贾宝玉不能不使人想起林黛玉。如今香山碧云寺以西河滩里有一种黑色石头,此石不染衣服不脏手,用它画眉一擦便掉,此石虽黑体本质洁净,原来黛玉之名来源于山村黑石。
在樱桃沟大元宝石旁边,有处更加离奇的“木石前盟奇观。只见一块两丈多高,寸草不生的巨石上,顶部居然挺立着一棵苍劲的古柏,那卷虬的根须外裸着,仔细看去,原来主根扎进巨石里边,并以千钧之力挣开一条裂缝,根须一直穿透石底,裂石底下凹陷一穴,有脸盆大小,且积有一泓泉水,让人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是:这掬清液如同天然甘露,夏天连日暴雨不外溢;冬日三九严寒不结冰。树生石中,紧紧拥抱,难怪乎曹公形容宝、黛是“木石姻缘”。
世人皆知曹雪芹是文学家,可他出身兵卒世家却鲜为人知。曹家白宫势凋落后,时值盛年的曹雪芹便归隐香山八旗护军营之一:正白旗村,过着清贫的生活。历经沧桑,直至70年代初,居住在香山正白旗村39号的退休教师舒成勋,偶然从住室墙皮剥落处,发现曹雪芹好友鄂比当年题赠的壁诗<)经考证,这所旗下老屋就是曹雪芹的旧居,题诗处便是创作《石头记》的书斋抗风轩。
目前,曹雪芹纪念馆已在这里正式向中外游人开放。
(摘自《河南科技报》,欧阳秀芝文)
《红楼梦》文化渊源系于长白山
吉林小说作家陈景河最近披露红学研究新见解,他说,倘或《红楼梦》是一条文化河口的话,溯流而上,其源头可直溯长白山。
陈景河13年前开始研究《红楼梦》,并与人合撰了《红楼梦讲评》一书。1985年,他在查阅史料时发现,古代称谓“大荒之野”的长白山,北魏时曾叫“太皇山”。“太”即广大之意。《红楼梦》中大荒山是否是“太皇山”的音转呢?
……
展开
徐智明
说也奇怪,尽管收入本书里的新考证,曾在各个时期各种报刊上东鳞西爪地见过,但是现在经过系统的精心编排与优化,集中浓缩,浑然一体,宛如一簇簇琳琅满目的葡萄串,一丛丛璀璨华美的绣球花似的,蔚为景观,富有全息色彩。
记得《淮南子·说山训》里有一段话:“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掇之众白也。”其意思是说,世间哪有纯白的狐狸,那纯白的狐皮大衣,正是由许多张狐皮上的纯白部分拼缀制作的。其实,搞文摘也是如此,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浩如烟海的报刊之林中,到处搜集,长年累月,兼收并蓄,做有心人。朱思敬先生曾多年担任《编辑参考》、《读者参考丛书》主编,精于撷取有研究价值、保存价值的新考证。这本《新考证知识小百科》,涉及政治、军事、文艺、历史、地理、中外人物等百科,从浩瀚如海的新资料中整理、筛选、分类、立目、编排而成,集中反映了当代百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它就好比由许多张狐皮上的纯白部分精制的“粹白之裘”,十分珍贵。不是么,一个新的考证,其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更何况是将许许多多的新考证搜集在一起,汇编成书,藉以鸟瞰全局。
广采博撷,深入浅出,是本书的鲜明特色。读之,不仅能使你“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而且让你的思维跨入时代的前沿,接受最新的信息,激活创造力。
这本书的出版,是朱思敬先生多年如一日的成果。据我所知,他不论在任职期间,还是在退休以后,20年来,积累了很多报刊资料,其中不少是百科知识方面的,已经编辑出版的《人文知识小百科》、《实用知识小百科》、《万事由来小百科》,一印再印,有的不到2年,已重印了5次,颇受读者欢迎,,这本《新考证知识小百科》,既适合广大的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需要,又为文科有关专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宝贵的信息,我们相信它一定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