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0050190
  • 作      者:
    王铭铭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是作者在1993年到2003年间的文选,包括论文、书评、随记等。作者探究了人类学和历史学在中国乡土研究中的异同和合作,以及中国人类学研究中乡土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意义。作者阐明了人类学所关注的独特的历史范畴,并评介了中国田野研究中的诸多现象和观点,论述深刻又不失通俗易懂,是历史人类学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良好参考书,并可作为一般读者的人类学知识读物。
展开
作者简介
    王铭铭,1962年生于福建泉州,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后于1987年赴英留学,1993年获伦敦大学东方非洲学院人类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教授。作者的早期研究主题为城市仪式与时间,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从事乡村研究,亦一直关注学术史与社会理论问题。已在《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1997)、《逝去的繁荣》(1999)、《人类学是什么?》(2002)、《草根卡里斯玛》(2002,合著)、《漂泊的洞察》(2003)、《无处非中》(2003)、《溪村家族》(2004)、《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2005)等中外著述中,探讨了人类学学科史中中国观与“他者的眼光”之间的关系。
展开
内容介绍
    《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一书,集15年来作者发表的有关乡土中国的书评和札记,表述了作者对于乡村研究的成就与局限、民间文化研究中的“地方观”与“天下观”、乡村研究与知识分子的现代性之间关系的看法。
展开
精彩书评
    一百多年来,研究中国的人类学家便开始思考乡土中国的诸多问题。在
    前辈的影响下,在漫无边际的学林里,我对乡土人类学叙述的历史问题的认
    识与体会发生了相互矛盾,但漫步给了我寻觅的机会,令我得知,“乡土”
    与我们思考的“历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联系和距离之间,
    有让我可以行走的路。这里述说的,就是路中偶遇的事。
    ——王铭铭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知道,上个世纪上半期最有影响的理论是功能主义,而功能主义又分为马林诺夫斯基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的社会结构功能论。两者对19世纪的进化论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人的生活有其永久存在并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复归的基质,从而不是受人类发展史决定的多变特质。不过,两位人类学大师对于人的生活基质是什么有不同的看法。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和社会形态富有多样性,但它们不是人的基本特质,因为人的基本特质是作为个体存在、具有基本共同需求的主体。这个观点隐含一个看法:由于人的需要主体性代表人性,因此现代社会才出现人文主义的回归。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则认为,人的基本特质是社会生活,即涂尔干所说的社会结构,需要不表现为个人的主体需要,它本质上是社会构建的需要。也就是因为社会构建的需要,现代社会才出现社会共同体的回归。①原版于1949年的《生育制度》是在马林诺夫斯基与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理论争论背景下写出的。就我个人的理解,费先生之所以提出“生育制度”理论,原因是为了对方法论个人主义和社会结构论加以协调。“生育制度”指的是围绕人的生物个体的复制展开的社会制度建构。费孝通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人自身的种族繁殖。但是,人的繁殖只是表面上看才是生物体的复制(或“再生产”),事实上它是社会的复制。换言之,马林诺夫斯基的主体性和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的社会性是充分统一的,不存在超主体(超人)的社会,也不存在超社会的主体(人)。初看起来,生育完全是两性之间的生理交往的结果。但在事实上,两性的生理交往也就是社会交往。生育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怀孕与养育的连续性上,这两个表面上分离的过程实际上都是在“家”的社会区位中展开的。进化人类学者曾主张,在“家”还不存在的时代,人自身的繁殖也可以进行,没有“家”的人身繁殖使原始人对“父”和“母”不存在确定的识别,而仅能够以广泛而混乱的社会类别来界定亲子关系。“家”是随着财产关系的私有化而产生的社会类别。
展开
目录
自序
增订补记

1. 乡村研究与文明史的想像
2. 家·国·天下——《生育制度》读后
3. 帝国政体与基层社会的转型——读《明清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
4. 村落姓氏与权力——威海资料偶得
5. 家庭危机与公共权力——台湾一社区的生活史研究笔记
6. 明清时期的区位. 行政与地域崇拜——来自闽南的个案研究
7. 国家与社会关系史视野中的中国乡镇政府
8. “法”与民间权威——《权力与公正》序
9. 读《黄岩诉讼档案及调查报告》
10. “水利社会”的类型
11. 《溪村家庭》自序·反思性的绪论
12. 中国到底有多“乡土”——“村庄窥视法”的谱系
13. “朝圣”——历史中的文化翻译
14. 泉州学/跨文化研究/文化并存
15. 从“天下”到“国族”——兼及“互惠理解”
附录:“在历史的垃圾箱中”——人类学是什么样的历史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