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电影艺术与技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10048929
  • 作      者:
    刘书亮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在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电影技术的每一项进步,都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根本笥的影响,现代声、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更是革命性的。它不仅影响到电影艺术语言、电影制作方式,还将影响到电影的观赏方式、电影接受心理和电影审美观念等。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和新的起点上,对传统的电影理论观念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整合,建立符合新形势的、现代的、科学的电影艺术与技术理论体系。
  当然,目前这还只能算是一种设想,本书也只能算是我们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所做的材料准备。本书所选的文章都是近五年来,在《当代电影》和《现代传播》杂志上发表的有关电影艺术与技术的论文。我们希望以此作为一个开端,以便把我们的研究推向我们所希望达以的目的。
展开
精彩书评
  总序
  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世纪,中国电影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再现辉煌?这是值得每一个电影工作者认真思考的。我认为,继承传统,尊重规律,勇于创新,应该是新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三大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中国电影有着光荣的传统。
  早在三四十年代,以夏衍为首的进步电影人,积极配合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在国民党当局白色恐怖的高压和美国好莱坞电影倾轧下,坚持“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呼声,拍摄了《狂流》、《春蚕》、《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等一大批高扬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优秀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电影工作者遵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深入生活、表现生活,创作了《白毛女》、《钢铁战士》、《我这一辈子》、《董存瑞》、《祝福》、《青春之歌》、《林家铺子》、《林则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红旗谱》、《甲午风云》、《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大量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特色的优秀影片。
  “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在第五次文代会上的讲话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更加全面完整和客观科学的论述。在新时期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老中青三代电影人精神振奋,艺术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电影创作的题材、风格和样式空前丰富多样,真正迎来了百花竞放、百花争艳的生动局面。与此同时,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在国际影坛上造成轰动影响。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随着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电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下,广大电影工作者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重振雄风,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要求,努力创作经得起历史和观众检验的艺术精品。
  应该肯定,这10年来电影创作成绩斐然,电影语言、创作手法和技术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最为突出的是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创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开国大典》、《大决战》、《周恩来》、《开天辟地》、《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等影片十分引人注目,尤其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推出的《横空出世》、《我的1919》、《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国歌》等影片,标志了我国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已经成为一个特点突出的成熟的电影类型。此外,高科技手段也被引进电影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电影语言和表现技法,《紧急迫降》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影新人崭露头角,并且逐渐成为电影创作的主力军。中国电影在进入新世纪之际,越来越呈现出勃勃向上的发展趋势。
  应该肯定,这lO年来电影创作成绩斐然,电影语言、创作手法和技术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最为突出的是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创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开国大典》、《大决战》、《周恩来》、《开天辟地》、《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等影片十分引人注目,尤其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推出的《横空出世》、《我的1919》、《大进军——大战宁沪杭》、《国歌》等影片,标志了我国重大历史题材影片已经成为一个特点突出的成熟的电影类型。此
  外,高科技手段也被引进电影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电影语言和表现技法,《紧急迫降》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影新人崭露头角,并且逐渐成为电影创作的主力军。中国电影在进入新世纪之际,越来越呈现出勃勃向上的发展趋势。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时代的电影都是在继承前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每一个时代的电影又都必须要有所创新才能攀登自己的艺术高峰。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之源。但是,艺术创新必须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必须以尊重艺术规律为前提。我们鼓励艺术探索与创新,但要从内容出发,要合情合理一。艺术创新同样也要坚持深入生活符合规律,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要坚持真实地反映社会。
  ……
展开
精彩书摘
  《泰片中对白很精练,视觉语言的表现力很强,其目的是让观众仔细地观看。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如冰山的擦肩而过,船体的断裂,旅客坠海,巨轮沉没等灾难性场面等,主要是通过画面诉诸观众的视觉,触目惊心。这体现了世界影视创作的一个趋势:加强视觉语言的表现力,发挥画面叙事状物、传情达意的功能。而这一点在国内影视创作中常被忽略。《泰》片中船体倾斜下沉时,人们东奔西跑,拥挤不堪,用长镜头来展示当时的场面,使得远近景物重叠、挤压,更显得求生时的慌乱无序与紧张。在另一场戏中,一组画面——乐师拉着小提琴与船同沉,船长独自一人在指挥舱内,设计师安德鲁斯将时间固定,一对老年夫妇安详地相拥在床上,年轻的母亲给两个孩子讲述着美好的故事——的切换,接之以一段五彩斑斓虚化了的海水画面,动中有静,让观众从逃生的慌乱感中忽然沉静下来,体味片中人物面对死亡时的安详、平静,像虔诚的祈祷。这恰好说明了人在面对巨大灾难时,激发出“生亦可贵,死亦无畏”的超脱、永恒的信念。
  影片色调的变化总体趋势由暖到冷。当杰克和罗斯两情相悦,心有所属时,开始出现暖红色调,洋溢着热情、追求,像明媚的阳光,细腻地传达出沐浴在爱河中的主人公所体验到的幸福与甜蜜,憧憬与希望,观众也好似饮了酒,微醉微醺。当二人立于船首栏杆上,日落时的晚霞像火一般燃烧,主人公在那瞬息即逝的巨大幸福中如夕阳般醉了。然而,那临风而立竟成为最后的甜蜜,预示了生命、爱情的阳光也将随夕阳沉入海中。当船体进水、慢慢下沉开始直至最后,近船的影片色调都是蓝色调,弥漫的蓝色调既表现了夜色朦朦,也象征着不断上升的冰冷海水,预示着死亡命运的不可更改与严酷。
  随着剧情的推移,节奏也相应地产生变化。前半段,多以镜头的外部运动为主,此刻船刚刚启航,迎风破浪。为了展现当时人们征服自然的雄心与傲慢,大量的俯仰镜头,线条流畅的运动镜头从各个方位展示泰坦尼克号的雄伟身姿。镜头是跳跃、充满活力的,故而节奏是轻快的,相应于主人公感情发展的上扬。后半段,主要是沉船始末,镜头趋于静止,仿佛冷静地注视着人类的贪婪与自负如何将征服自然的雄心碾得粉碎。但节奏却明显加快,主要是主体运动的幅度与速度加大,船舱进水,物件跌落,船体逐步断裂,旅客不断落水,救生艇起起落落,人们叫喊声此起彼伏,加上船体的倾斜,画面内充满斜线等等,这一切都在加强着动感,增加着紧张度,节奏的强度明显强于前半段。
  《泰》在视觉语言、色调及节奏方面的特色体现了导演的艺术追求,也使得影片在展示高科技的同时,表现出的电影艺术的魅力。
  开掘人类故事的原始母题
  (徐舫州  电视系副教授)
  无论是“电影史上最大的一次赌博”的惊叹,还是被诸多影评人嗤之以鼻的嘲讽,无疑都无法隐去<泰)片所创下的好莱坞票房新纪录,如果仅从商业角度来看,影片无疑成功了。然而我们在分析这部史诗般鸿篇巨制的成功之谜的时候,却不无惊奇地发现,好莱坞“造梦工厂”为我们营造的却是一部似曾相识的“梦”:首先,<泰)片抓住了爱和死这两个永恒的主题,但
  凡把这两个主题推到极至都可营造经典之作。这是一个浪漫的古典爱情故事,影片着力渲染他们的生离死别,让很多感情丰富的观众为之落泪。客观地说,这个爱情故事并不算上乘,但它符合当今西方文化主流——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在人们对纯艺术片欣赏能力空前退化的商业社会里,这个爱情故事无疑恰好地调和、消解了生活的乏味,配合以死亡的主题似更具吸引力。死亡的母题在于用猝然而至的死亡粉碎了生活的常规延续,而使死者在青春的辉煌中倏然逝去,使这一生命现象呈现于人的意识之中,迫使观众去领悟它的意义。而与死亡母题同时引人注目的便是爱这一永恒母题。而这两个永恒主题都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怀,夹杂着人本意蕴的观照。(泰>片故事虚构的本是与观众无关的生存状态,但却对与己直接相关的生存状态产生了作用,使故事的接受者得以将自我的生存状态与故事虚构的其他人、其他时空的生存状态加以比较,从而构造出自己生存状态的形象,而对自身形象的反观正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无疑抓住人类精神需要的爱与死的故事母题选择,自然铺垫了营造极至作品的前提。而<泰>片还包容的其他原始母题则更扩展了其故事的维度,如“灰姑娘”成分的错位演绎,塑造了下层男青年与贵族千金,类似“公主与牧羊人”这种古老的爱情矛盾体。有评论界说(泰)片故事是老套子,运用带有母题的故事,这种故事前人用之过滥。但我个人觉得(泰)片在母题故事的重新组合及现代化包装,以及利用现代高科技及载体的优势特点所进行的再创造方面,相对其他影片还是具有相当大的突破的。听故事、讲故事,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就那么几个故事(母题)一直讲到现在,令人百听不厌的秘诀在于抓住了多重主题的巧妙组合。<泰)片更包含了轻人对传统世俗的叛逆,对门第、世俗观念的叛逆,对继承等级阶段传统观众的叛逆,特别是当今社会对门阀观念的不屑与冲击,贵族千金去三等舱跳舞这种叛逆往往赢得了现代青年的喝彩。这种双重叛逆,投合了当代青年的接受心理。导演卡梅伦非常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抓住了这一代青年所具的价值取向特征:挑战传统、回归自然、尊重自我,将糅合了少年和成熟男人的外貌特征,充满矛盾不协调的杰克个性特征淋漓尽致地推给观众,迎合了今日青年的口味,展示了稚气未脱的单纯,个住的偏狭与狂野以及敢于挑战上流社会的大男孩形象。那一口唾沫引导着观众的兴奋曲线,直刺传统。而(泰)片还充分展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舍己救人和极端利己主义两种不同人群,无疑是以灾难片为载体的一种道德教化。灾难片描写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冲突,悬念和惊险的场面往往是构成灾难片的主要得分手段。在片中观众身临其境般地观看“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体验人们对生与死的抉择。因为描写的是一种巨大的、难以抵御的破坏性力量.因而面对沉船,无论出身贵贱都平等地站在同一生死线上。(泰)片比较符合本世纪的流行法则:几个轮回转罢,昔日传统再现,就宛若旗袍、蜡染、草编等传统工艺品重又回到T型台上再次惊艳一样。<泰)片无疑也可称得上是一部返璞归真的力作,回归人本、观照典范,当今影视高科技介入及虚拟成分的无限拓增一方面满足了人类的感官刺激,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排斥心理,这就是如《廊桥遗梦》这样的古老题材样式反而会吸引观众、有令其动容的巨大魅力的主要因由。而相对而言,中国的电影文化资源、故事题材开掘得还十分有限,但因其博大精深的包容性使其更具发展优势,对此我们在21世纪前夕拭目以待。
  超越时空的音乐理念
  (曾田力  录音艺术学院教授)
  《泰坦尼克号》在各方面都集中了好莱坞的一流创作人才,组成强大阵容,作曲亦不例外。
  《泰坦尼克号》音乐最大特点就是苏格兰民族音乐的运用。片首苏格兰风笛音乐展现的质朴民风,紧扣影片极富人情味的主题,让旋律随着电影情节的展开顺畅地从轻松过渡到庄严,从欢乐过渡到巨大的悲哀。赋予影片一种诗化的大写意。而苏格兰民风音乐返璞归真的运用则使观众的视角随影片进入当时的特定人群,为片中的主人公及一船人物命运寄予无限的关注与同情。
  《泰坦尼克号》音乐另一特色则是其音乐并未做过多的渲染,而重视音色的单纯。用民谣的哼唱,风笛、黑管、小提琴等单纯音色的运用,质朴无华,但并未失其深远底蕴。虽然使用了多种音色(电子合成器、声乐、器乐),但并未使音乐隔世,使音乐笼罩上时代感,而试图体现人类行为的共性,而不是不同时代间人类行为的差异,因而极易产生共鸣。
  ……
展开
目录
总序
导言
综论
传播技术为视听艺术带来了什么?——为庆祝世界电影百年华诞而作
划时代的文化载体——试论多媒体的文化意义
杰姆逊误读本雅明——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读后
影视艺术学及其“范式变化”
当代传播的一个奇迹——11位中青年学者纵论《泰坦尼克号》
摄影艺术与技术
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摄影艺术
论电影摄影艺术的历史演进
80年代初期电影摄影探索描述
影调之情与影调系统控制——“情节-情绪线”在影视拍摄中的作用
电视画面美的条件与分析
影像的表现功能——兼论什么是摄影技巧
浅谈摄影中的曝光控制
自然光与自然光效摄影——浅谈摄影造型用光
影像的彩色还原控制
染料三基色系统的研制与特点
剪辑艺术
影视剪辑创作之现状
影视剧节奏论略
MTV镜头结构研究
《周恩来外交风云》的剪辑创作浅析
录音艺术与技术
电影音乐
高科技与电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