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2422869
  • 作      者:
    黄琳主编
  • 出 版 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影视艺术理论的体系化表述是国内外影视理论界孜孜以求的事。在《影视艺术》的第一编“影视作为艺术”中,我们凸现了这样一种体系架构:从影像系统本体论到影像系统性质论,再到影像系统语言论作为结束。这种在本质上属于形式范畴的架构展示了一种工作思路:从影视艺术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相一致的原则,获得整个影视艺术理论表述的出发点——“运动的声画影像”。而作为影视艺术的内部规律,叙事律则是对“运动的声画影像”进行系统内诸元素的功能分析后的必然逻辑结论。影像系统性质论以六大影像系统的分类整合了时下对影片分类的散漫和迷乱。该章中对影视艺术的主流形态的影像系统的阐释,可以看到从影像系统本体论到影像系统性质论的有机联系的纽带。然而,以影像系统语言论作为影视艺术理论的终结章节决非偶然,20世纪后半叶以来,语言学科逐步取代了数学、物理两大学科在所有学科中的基础地位,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契机,奠定了自然语言向形式语言转化的理论基础,导致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语言论章节中,我们展示了对自然语言、形式语言、艺术语言的有机联系的关怀。当然,仅仅是一种关怀而已。但我们希望这种关怀能够在维特斯坦、海德格尔对自然语言的本质的睿智的思辩的基础上,使得影视艺术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上,能够与人类最重要的精神成果,呈现出亲合的态势。
  以信息学为基础的传播学科,隐喻了影视艺术的内在张力和某种外部特征:影视艺术在社会化的传播过程中的自我实现与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考虑到影视艺术终究是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才得以发生,成为影像的艺术现实,为此,我们设置了“影视作为传媒”的章节,以期给出一个尝试性质的理论描述。
  西方影视艺术理论及流派是较为复杂的,编年史式地描述显然不符合《影视艺术》的篇幅容量和撰写初衷。所以,我们尽可能扼要简明地阐述西方影视艺术理论各流派的主要概貌与核心观点,同时也对读者在理解第一编时,提供一个必要的理论参照背景。中国电影事业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斐然在目,考虑到《影视艺术》的主要读者群,给出一个关于中国电影事业的原则性的总体描述,也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
精彩书摘
  1.视听兼容的共时态传播
  共时态传播,是指信息的传播与受众的受传,再加上事件的发生,同时出现,同时消逝,彼此协调同步,处于共时态之中。共时性传播是电影、录像这种大众视听媒介所不具备的,而视听兼容的共时性传播又是广播所不具备唯电视的特有。
  视听兼容的共时态传播的最大好处在于它的真切感和现场感,它把事件发生的现场“搬进”了千家万户的起居室,换个角度也可说是把电视观众“带进”了现场,使人耳闻目睹,产生“当面会晤”、身临其境和参与其事的亲切感受。
  另外,与“视听兼容”概念相联系,电视是时间(一维)与空间(二维)相结合的三维的传播媒介,是在时间流逝和空间再现中持续的信号运动,是线与面的结合。而广播是一维的时间传播媒介,印刷媒介则属于二维的空间传播媒介。电影虽然也是三维的时空艺术,但电视的三维性传播有别于电影的是:电视同时还具有受众参与性,在电视时空中,受众能广泛地、方便地参与节目的制作与演播,而电影在这点上却是不能的。
  2.深入家庭的传真性传播
  传真性传播,是电视、电影和录像这些同属于视听传播媒介的共同特征。但是电视的传真性传播区别于电影和录像的是:电视能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的细胞——家庭之中。电视的这一传播特性,一方面,为家庭与外部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收看共同关心的热点节目或观众参与节目,可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另一方面,使电视成为家庭生活的共同伴侣、朋友,促进家庭完成感情交流功能、社会化功能和娱乐功能。
  3.高度综合的连续性传播
  电视与广播都可以做到夜以继日地滚动式的连续传播,其传播的信息量之大是其他大众传播媒介望尘莫及的。比如,在美国,一份畅销的报纸每天三个版本,各出一两百页,一年生产故事影片就算达到七八百部,但这些媒介的信息容量却顶不过一个电视频道昼夜24小时播放的节目。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影视作为艺术
第一章 影像系统本体论
第一节 阿基米德点——运动的声画影像
第二节 两个子系统
第三节 三大规律及视点置换理论

第二章 影像系统性质论
第一节 象征影像系统
第二节 真实影像系统
第三节 抽象影像系统
第四节 其他类型的影像系统

第三章 影像系统语言论
第一节 分类与特征
第二节 结论与思考

第二编 影视作为传媒
第一章 影视大众传播论
第一节 大众传播概论
第二节 视听媒介与影视文化

第二章 电影作为传媒
第一节 电影媒介的性质
第二节 电影传播的解码过程
第三节 电影市场观念

第三章 电视作为传媒
第一节 电视是什么
第二节 电视传播的过程
第三节 电视受众与社会

第三编 中外电影简史及流派
第一章 电影艺术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电影的形成时期(1895-1927)
第二节 电影的成熟时期(1927-1945)
第三节 电影的变革时期(1945-1967)
第四节 电影的振兴时期(1967-)

第二章 电影理论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经典电影理论
第二节 现代电影理论

第三章 中国电影简史
第一节 中国早期电影(1905-1931)
第二节 中国左翼电影(1931-1937)
第三节 中国抗战电影(1937-1945)
第四节 中国进步电影(1945-1949)
第五节 中国“十七年”电影(1949-1966)
第六节 中国“文革”电影(1966-1976)
第七节 中国当代电影(1977-)
第八节 中国港台电影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