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电影中的三类原型
《卡萨布兰卡》中有三类重要的原型(archetype)。第一是英雄救美。
英雄救美,即damsel in distress,是欧洲文学中常见的原型,体现出男权
社会的观点——“弱”女子身陷险境,要等待男性英雄搭救。《卡萨布兰卡
》中男主角曾在巴黎拯救女主角,最后又在卡萨布兰卡不惜牺牲自己再一次
拯救女主角,明显是英雄救美的原型。
第二是善与恶的斗争。《圣经》常提到善与恶的斗争。二战时法西斯的
罪行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奉行法西斯主义的纳粹德国有计划地大规模杀人
灭族,犯了《圣经》所言的最大罪恶。《卡萨布兰卡》通过男主角亨弗莱·
鲍嘉对抗邪恶的法西斯,显示出美国打破“孤立主义”介入战争,是对抗邪
恶的正义之举,是正义的化身。
第三是浪子(猎人)与“住家男人”(农人)对比的原型。“弱”女子需要
英雄搭救,而英雄往往是浪子。从男性沙文主义的观点来看,男性有两种原
型,一种是浪子,另一种是“住家男人”。在原始游牧民族时期,必须有男
性出外狩猎,把食物带回家中。浪子是女性谈恋爱的理想对象,但要安顿下
来时,基于现实考虑,女性又会选择能够照顾家庭或够体面的男性结婚。《
卡萨布兰卡》就有这两种男性的原型——亨弗莱·鲍嘉代表浪子,女主角的
丈夫维克托-拉斯洛则代表“住家男人”;前者是酒吧老板,后者则是反法
西斯的英雄。
以上对两种男性原型的分析,与荣格(Carl
Jung)提出的女性与男性(anima and animus)的理论有密切关系。男性其实
也有两面,有阴柔的一面,也有粗豪的一面。而女性往往在这两种男性特征
之间摇摆不定。从女性主义的观点来看,会认为男性、女性、性别角色都是
建构出来的,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非自然、天生的属性。但今天不少科
学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先天的生理结构和基因,令女性在性行为上有所防范
,始终与男性有别。而从“新本质论”的观点来看,也认为男性与女性因先
天的生理结构而自然形成差异,社会文化虽对性别角色的塑造有一定影响,
但不能就此认为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都由社会文化建构,而完全抹杀先天条
件所造成的分别。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