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丑角的复活:对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683380
  • 作      者:
    孙柏著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内容介绍
    作为戏剧理论的模仿:摹仿,顺势巫术,戏仿;丑角的面具,或在人神之间;哈姆雷特:一个丑角的镜中之死五篇。
展开
精彩书摘
    题解:西方戏剧文化价值观念的破立<br>    《丑角的复活》究竟对西方戏剧文化中何种价值进行了怎样的重估?——这是我在这篇导言里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所谓“重估”必然意味着先破而后立:首先我们要破除现有戏剧观中被习惯性的视作常识甚至奉为真理的谬误与偏见,然后才能谈得上再度发扬戏剧久已为人们所遗忘的传统价值。<br>    时至今日,戏剧冲突、情节铺设和人物刻画等陈辞滥调依然左右着人们的观演经验和戏剧理念。这些戏剧因素固然有其一定的艺术价值,但是在戏剧研究的观照中,它们即便不是完全的无足轻重,也是居于极其次要的地位。尤其是把它们当作是戏剧的所谓“艺术规律”,更是谬之千里。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根本就与戏剧的核心价值无关。<br>    一味地措辞激烈并不足以服人,我想扼要地提出以下几点诘难。<br>    其一,关于戏剧冲突颇为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古典戏剧是人和神的冲突,现实主义戏剧是人和人的冲突,现代主义戏剧是人和社会的冲突。这是一种典型的戏剧冲突本质论。这种论调无法解释:究竟什么是戏剧冲突?戏剧冲突从何而来?它也同样没有解释:它到底依据什么样的戏剧史观来划分这三个阶段?即便姑且承认这样三个阶段,那么其中是否存在戏剧冲突模式的演变?——我在后面的论述几乎完全废黜了“戏剧冲突”的观念,而代之以一种辩证的二元对立矛盾统一,并解释其起源与嬗变。<br>    其二,自从人们发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对于“发现”和“突转”的经验主义归纳以后,类似于语言中句段组合的情节铺设便忽然成为戏剧创演中最能代表艺术水平的目的之一。我无意于彻底否定情节的重要性,但我要指出的是:这一倾向极大地局限于叙事表意的内容层面(而这本来也不是戏剧所独有的)。依托于物理时间的强势向量,叙事的展开不过是制造了些许幻觉。然而早在戏剧开演之前,“戏剧性”即已决定。显然亚里士多德没有看到预设了“发现”和“突转”的结构因素——结构已经在那里了,叙事的效果就是使结构在时间的流淌中流动。<br>    其三,也许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戏剧是关于人的艺术。人物刻画,以及对人的社会关系、心理动机的描写似乎理所当然地内在于戏剧的“艺术规律”之中。而实际上,戏剧是作为一个疑问提出“人”的概念的,我们却太过轻易地把他当作答案来接受了。至少是西方的古代戏剧,始终致力于展现使人成其为主体的文化建构过程;而现代戏剧的努力方向正好相反,即遮蔽这种文化建构的不适感,从而在一个完满的“人”的概念下使主体屈从于意识形态的唤询。<br>    如果把上述戏剧观念的共同特征加以总结,可以见出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的通病:对叙事内容即所指层面的执迷不悟;统摄于逻各斯中心主义侧重历时性的转喻思维模式,带有深刻的意识形态烙印。最后,格外需要强调的是,以上这些因素对于现代戏剧实践以及我们戏剧观念的统治,是有其具体的历史形成过程的。可以认为,这种观念的形成本身就是现代戏剧的历史。如果这些观念仅仅指导着现代戏剧的发展,倒也无可厚非;可是一旦它们被当成是衡量古代戏剧的价值尺度,就显得别有用心了。这种主观主义远不满足于现代戏剧自己的历史,而是以同样的笔调书写着古代戏剧的历史。于是,在一种削足适履的历史书写中,西方戏剧文化的传统价值就被粗暴地篡改、遮蔽甚至抹杀了。
展开
目录
导言<br>第一篇 作为戏剧理论的模仿:摹仿,顺势巫术,戏仿<br>破题:“模仿”理论构图<br>模仿之一:摹仿——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br>模仿之二:顺势巫术——戏剧模仿的丰饶仪式超源<br>模仿之三:戏仿——对圣经文本中“in-ludo(mock)”的语义学诠释<br>第二篇 丑角的面具,或在人神之间<br>一、为丑角画像<br>二、丑角的原型<br>三、人神之间——戏剧存在的二元对立模式<br>四、傻瓜和弃婴——脱坯于丑角原型的两个经典意象<br>五、超源于接角巫术的装扮是戏剧扮演动力机制中的转喻层面<br>六、面具的人神两面——关于“person”的语义学研究<br>第三篇 他者的扮演:欧里庇得斯《酒神的伴侣》中狄俄倪索斯的缺席在场<br>一、开场白<br>二、狄俄倪索斯情结:古希腊人对酒精神的改造<br>三、酒神——作为他自己的祭司<br>四、彭透斯的“闷愁事”<br>五、大母神——母腹与坟墓<br>六、吕狄亚“客人”的乡愁<br>七、狄俄倪斯之缺席在场<br>八、他者的扮演<br>附录:忒拜谱系——狄俄倪索斯研究历史——神话学前提<br>第四篇 拿撒勒丑角的诞生——中世纪戏剧简史:从教堂仪式剧到英国圣本剧<br>引言<br>第一章 公元9世纪到13世纪的教堂仪式剧<br>第二章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戏剧的繁荣<br>第三章 1375年至1575年的英国圣体剧<br>附录:《牧羊人剧第二部》<br>第五篇 哈姆雷特:一个丑角的镜中之死<br>第一部分 死亡,虚无:“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br>第二部分 镜像模仿和戏中戏:“演剧的目的是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br>第三部分 丑角哈姆雷特:“我不可以在一帮戏子里头混一口饭吃吗?”<br>中英文译名和术语对照<br>主要参考书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